![]()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柳如是別傳》讀后感3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3 ![]() |
|||||
《柳如是別傳》讀后感3000字我讀《柳如是別傳》,簡稱柳傳,用三聯200101版。我邊讀邊札記,這篇的編號是101,就是讀第一章的第一篇札記,依序類推。 我寫札記沒計劃,也沒有章法,因為我不研究。我只是一路讀下來,不時停一停,寫寫心得,議論品評些個。總起來說,這些札記算是一個雜拌兒的讀書筆記。我不大懂中國古代傳統或者說中國文人規矩的,也懶得在這方面“文明”或“文化”起來,因此我對柳傳里的人都直呼其名,“錢謙益”、“柳如是”等等。說明完了。 第一章是陳老說做柳傳的緣起。很浪漫。說在昆明時,陳老不要人家奉送,非要自家重金購,得“常熟白茅茆港錢氏故園紅豆一粒”,于是“有箋釋錢柳因緣詩之意”。 這里,陳老用了佛教術語“因緣”,我想是不是用“姻緣”更好?因為不論說“錢柳”,還是說“柳錢”,抑或單說一個“柳”,最重要的內容是“姻”。柳如是一生的亮點,現在看來,還就是偏偏做了“錢夫人”這一段時光,她之前的人生似乎是在為這亮點做鋪墊。至于錢謙益,他不是落魄公子,卻逢場作戲,弄花狎妓,這在我們都可以想得通。可為啥他偏娶柳如是?這真叫人感嘆冥冥之中的力量了。所以我以前總是想當然地以為陳老寫的是“姻緣”兩字,這當然是錯了。可是佛教的“因緣”貌似科學上說的“因果”一詞。可是在具體解釋上,“因緣”的含義很不明快,而且用在柳如是身上,也沒有提示她的一生之亮點。莫不是“因”“姻”同音,助手錯寫為“因”,而陳老無法眼校,于是聽音而過?咳,不去說這個詞兒了,老先生用了就用了唄,再說也不可能改變了。反正基本意思還是明白的,我們就把“因緣”當“關系”看。陳老買了豆,就想箋注錢柳兩人關系的詩了。注意,陳老不想箋注成錢柳兩人的“詩全集”。 再說這一章的標題。“緣起”,它和“因緣”、“姻緣”都有“緣”字,但是意思有不同。“緣起”就是“原因”,只不過暗含了“牽絲攀藤”的關系。好像是說由打哪兒起,就這么一路走過來,于是就結了個果。“緣起”比“因緣”好解釋,容易懂,又比“姻緣”更寬泛,不限于一種關系,因此做章標題是很好的。說成大白話,章一的標題就是:“我是怎么會寫這部書的?”之類。 第一章的開篇是“詠紅豆(并序)”,說了寫柳傳的一個緣起,那是睹物思舊,可是我看不懂詩,除了最后一句。所以詩里有什么微言大義我就不管了,這一點,全書如此。反正陳老的詩有大家詮釋了。我覺得匪夷所思的乃是:陳老1938年在昆明西南聯大時已經是大考據家了,本事最在從銅墻鐵壁也似的文字里找出縫隙,然后一刀插進去,搞搞大,搞個墻倒磚碎,然后拿著自己更地道的證據來重新砌墻。他怎么會那么輕易地相信小書販子說的“這粒紅豆出自錢家故園”這種話的呢?即使小書販子說這粒紅豆是在錢家故園大墻外撿到的,可誰敢相信它偏是墻里結成墻外落的呢?柳傳萬事未寫,就來這段浪漫故事,好像《紅樓夢》寫補天石。這從史學研究上講,不是自找麻煩嗎?所以我認為陳老是故意的。也許他正要示人以極荒誕的故事,才能透露出他有深深的隱情,那就是陳老太欣賞錢柳姻緣了,這個欣賞可以稱為寫柳傳的“凄美愛情”之緣起。這個我信。不過我也想,一個國內外著名的大歷史學家、教授,而且執教著,當然知道國家或廣東省的中華中古史研究的“攻堅”重點,以填補中國史研究的空白。 陳老是學部委員(等值于今天的院士),完全有資格參與制定全國和廣東省的社會科學研究X年規劃的綱要,并就中華中古史的研究開列“指南”性課題名目,更能振臂一呼,掛帥拉起課題組,然后向中央或地方政府要經費,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做貢獻。即便陳老要完全做個高校里的獨立研究者,先生以名望和權威,搞完全屬于自己的課題,那也可以申請到經費,只不過應該謹慎的還是要對選題做一番篩選,豈可但憑一己之私情而投入柳傳這樣的題目?所以,我說做柳傳是感動于“凄美愛情”,這個寫作緣起的解釋力是孱弱的。 昆明得豆后20年,柳傳才開筆。在這段時間里,陳老拒絕了新中國社科院盛情邀請他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長的職務。我以為這是一個轉折點,是陳老自絕于國家主流研究領地的開始。盡管如此,北京和廣州仍然給了陳老學術上的唯一特權,生活上的上乘照顧,政府和學校應該說是仁至義盡的。可是人情世故難免,至于日常的學術活動,你自絕于主流而孤傲,漸漸地,人家也不能老是來哄著你。所以我想陳老一定很孤獨。孤獨產生憤懣,憤懣容易自暴自棄,于是陳老偏要搞個殺雞用牛刀,以大手筆做個無傷大雅卻也不登大雅之堂的研究。我以為這是寫柳傳的心理因素緣起,可以叫“完美主義”。 緣起,有近緣,有遠緣。排一下,昆明后20年是最近的緣起;昆明是中間緣起,虧得一粒豆;遠的緣起可以稱為“英雄情懷”,起于陳老的少年時代。“余少時見牧齋初學集,深賞”錢謙益書生談兵論武的英豪之氣,經典的是錢氏說在洞房里還和新娘柳如是“說劍”。陳老打小就“深賞”這個,這表明他自小并不文弱。能文能武是不少男孩的憧憬,《初學集》里說中國要亡“天下”了,于是復興中華是匹夫有責,包括書生也不恥于談兵。陳老童少時期雖然中國還太平,“而識者知其將變”。我們雖不知道陳老當年對這一變會是挺清呢還是助明?但是他要在心理上做得“英雄”,這和《初學集》里的錢謙益是沒啥區別的。 寫到這里,陳老可真來事了。他要考研錢柳因緣,可是說得簡單些,這不能僅僅寫愛史,而要通過兩人的愛史來反映當時的中國社會史,反映這段歷史里的有關人士的行藏、嘴臉……問題在于史料奇缺。陳老是極其重視史料的,史料不足,寧可不研究。陳老曾自陳為什么不研究上古史,即不研究顧頡剛研究的一段史,就因為缺史料而多傳說、偽書。所以陳老研究中古史,特別是隋唐史。這段歷史好比一個兩頭封住而中間有破綻的筒子。兩頭封住,有前史,有后史,于是桶內的史料一個也跑不掉。即便中間有破綻,也可以溜出去,于是就有中古的域外交往史。這是多好的一段原材料啊! 可是陳老堅辭了中古所所長之職,這叫人想到他是否真有點耍小孩子脾氣了?可是現在,錢柳因緣是明清之際的事,本不在陳老的主業里。雖然陳老可以溜進場子敲敲邊鼓,柳傳也真是小鼓咚咚兩下聲。但問題還是缺史料,陳老為什么這次鋌而走險呢?難道還是賭氣在作怪?我雖然認為陳老寫柳傳,是有賭氣的成分,不過我更認為陳老是深思熟慮的。他突發奇想,提出了“以詩證史”的研究方略。詩主要是錢柳的,容易找到。史料呢?在那時代,以錢謙益為代表的明末文人有個相對集中的詩歌主題,就是談兵論戰。因此一個歷史事件發生,會有很多人寫詩涉及。此外,文人喜歡做筆記,喜歡書信往來,喜歡斥責無行,乃至在注釋詩集時,會把某詩涉及的時代背景講得很詳細,等等,這些就構成“史料”,它們一般是真實的,因為當初落下這些文字并不是供以后作假的。所以,人們只要收集到這些文字,再按史學研究的規矩,再審慎地做邏輯編排,那就可以實現“證史”了。作者:摶扶搖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