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追憶似水年華》讀后感1000字:
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緣于蔣勛在細說紅樓夢里的極力推薦,說是可與紅樓夢媲美的西方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一般來說半年時間便可讀完,沒想到讀普氏的這本皇皇巨著便花費了4年左右的時間-這應該是此生閱讀時間最長的一次體驗了。
普氏絕對是個心靈極其敏感,童心未泯,且思辨及語言能力極強的人,面對他的近乎自傳性的作品,你必須精神高度集中,方可領略其中一二的滋味,就像面對一片輕如鴻毛的白色羽毛,微風吹過,羽毛上的絨絮便紛紛輕輕地顫動,非細心觀察,不可體會絨絮顫動的細微差別,所以非得在非常安靜的情況下閱讀方可-我的選擇是在睡前閱讀,在普氏的絮絮叨叨下入眠。否則你根本跟不上作者的節奏,或是因幾百頁的幾乎重復的絮叨所困擾而不得不放棄閱讀,但隔不了多時,還是懷念起普氏不時顯露的精彩文筆,便重新拾起,確實是磨練人意志的閱讀,就如爬山,許多時候都是累人且乏味的,然而在不經意間,你就會遇見一個絕美的景致,令你驚嘆不已,然后你又會繼續前行,期待著下次的驚喜,雖然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幾日搜了網上對普氏的評論,都對普氏的這種嘮叨深惡痛絕-當然大家都不否定作品的偉大,有的說應精簡到三分之一,雖說也是有道理的,但仔細想來,個人覺得,若你覺得普氏是你喜歡的類型,還是閱讀原文為好,面對如此天才的人物,即使聽他嘮叨幾句,也是有益處的,且此天才人物對你無所保留,在他的敘述中,你可以管窺一個幾乎完整的心靈,那是一個令人目眩的純凈無比的小宇宙,面對它,即使用盡了你所有的智慧,也只能領略其中一二而已,就如攀登那巍峨的高山,即使你僥幸憑借向導的指引下登臨頂峰,然而你對它的了解能有多少呢?
另外,在慢慢習慣了普氏反復的敘述中,突然發現普氏的這種敘述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細微的差別中體現變化,讀后感但比起巴赫,普氏的所敘述的細微差異比巴赫的音樂還要豐富許多,聽巴赫,也許你一個晚上就可以了,看普氏對一件事情的描述,也許就得以月來計算了。對他的反復敘述,也有文說他象印象派的莫奈,個人倒是覺得普氏的敘述象一副濃墨重彩,華麗無比的宮廷式人物畫,絲綢衣物皺褶處的漸變的光線最能體現普氏的風格,神秘,華麗,虛榮,炫耀,空洞,極盡奢華之能事。
普氏如幼兒般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用嬰兒般純凈的眼睛在觀察世界,他憑借細密的心靈記錄著流動的時間下世界的變化,他試圖把時間下發生的事情(含當時的情緒)進行分割重構,如搭積木般重新搭建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時間消失了,剩下的是一件件重組后發生的事件或情緒,一切是熟悉的,可重復的,沒有意外的童話世界,以此來逃避現實或對抗死亡,這個世界是普氏夢想把時間、物質世界、心智五維空間用有限的文字做一維展開的宏偉企圖,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對一個事件的描述即使用幾百頁的描述也是不夠的,導致從整體來看,普氏的作品是不完整的,結構松散的,從這個角度看,它是莫奈式的,但從細節來看,莫奈是膚淺的,普氏是深刻的,它是經得起任何智者無盡的拷問,對于這,我不禁想起一次在木心博物館看到的畫,在投影上木心的作品在不停的放大中依然呈現出驚人的細節,這也許也是普氏在追求的目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