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世界——《推拿》讀后感1000字:
這個世界很大,總有一些角落被我們遺忘。特別是某些特殊的角落,雖然陽光照不到,但它一直存在著,等待著雪亮的眼睛的關注。
殘疾人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我們常人很少關注,或者說即使我們關心了,也很難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是什么模樣呢?畢飛宇以一個作家的細膩觸角,刻畫了那個特殊的世界,為我們揭開了特殊人群的“神秘面紗”。
《推拿》以短短二十二萬字的篇幅,展示了一個嶄新的大世界。故事很簡單:世紀末的疲憊催生了中醫推拿產業,應運而生的新產業總有著超強的生命力,飛速發展。盲人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自力更生,以推拿為生。年輕的王大夫只身來到深圳打工,掙了人生第一桶金,豐衣足食之后,就跟姑娘小孔談起了戀愛。從此他的人生目標明確了:好好工作,湊足錢,回家開個店,早一點讓心愛的小孔當上老板娘。由于發財心切,他把積蓄全都壓到股票上,最后血本無歸。迫于無奈,王大夫和小孔回到家鄉老同學沙復明開的“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上班。在這里,他遇到了盲人同事小馬、都紅、金嫣、泰來和張一光以及正常人同事高唯和老板沙復明和張宗琪。他們在一起工作、生活和戀愛的點滴經歷,構成了一個真實的盲人小世界。這個世界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們都似曾相識。
閱讀完《推拿》之后,結合當前的社會狀況,我才真正意識到:我們常人之所以習慣于用另類的眼光看待殘疾人,甚至歧視殘疾人,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關心和了解他們而產生的偏見和成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看,我們每個人都是殘疾人,都是不完美的人,而絕不可能是完美的神。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都是人類所必須經歷的,沒有任何差異。殘疾人只是身體某個器官不方便罷了,也許他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在一個不成熟的社會里,殘疾人為了生存和生活,他們的確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他們要生存,要工作,就業難。他們要生活,要結婚生子,找對象難。國家滿足每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義不容辭;每個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天經地義。殘疾人自力更生,是值得鼓勵的,更應當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沒人愿意生來就殘疾,殘缺的身體無法選擇。殘疾人并沒有原罪,可很多人心里不自覺地排斥他們。為什么這個社會如此強調統一呢?有差異的社會不是更多樣、更豐富多彩嗎?在一個平等和諧的社會里,大家彼此之間會更懂得理解與包容。社會看待殘疾人的態度,不僅折射出了人性的弱點,而且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只有不斷地與內心的惡作斗爭,才可能創造出真正平等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