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wǎng)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jīng)典故事 | | ||
![]() |
||
|
||
|
|||||
《1973年的彈子球》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23/5/4 ![]() |
|||||
完全孤獨——讀《1973年的彈子球》讀后感1000字: 完全孤獨——這是讀完這本書后想到的第一個正式的形容詞。 這是我第二次讀村上春樹的作品。第一次遠(yuǎn)在初三,讀了那本最著名的《挪威的森林》,首要的印象還是被小黃文段嚇到了,都不太敢在班里公然攤開它;更多的,是被其中的疏離和落寞弄得心煩意亂,一面想要諂媚地被它勾引、向它靠近,另一面卻叛逆、倔強、躊躇滿志地否定那些看起來更接近“矯情”而非“深刻”的文脈和情緒。 現(xiàn)在想來,那是一種可以被描述為“明明在寫黃文主角卻是性冷淡”的要命的情緒,完全孤獨的情緒。村上和其他日本作家不一樣。不知道是不是與林少華的翻譯習(xí)慣有關(guān),反正他的書讀起來是真的沒一點語言障礙,雖然情節(jié)也并不太簡單,情緒也不是什么好理解好共鳴的大眾情緒,但讀起來就是順溜得堪比王朔余華這類中國本土作家。 但也不是說他的語言風(fēng)格像中文。確切地說……應(yīng)該是哪國也不像。只是語言清麗無雕飾,到了一定地步,甚至連原本應(yīng)是自帶的國土文化都給洗掉了。不過,當(dāng)然,他還是具有著強烈的日本作家色彩,體現(xiàn)在那種日本人寫慣了都寫不膩的清淺愁緒里。日本人寫書,就好像永遠(yuǎn)關(guān)乎“人和人生都是什么啊”的問題,或者直接作結(jié),給出“人就是無法理解彼此而永遠(yuǎn)作惡的生物”,“人生在世除了死就別無他法了”的定論。 《1973年的彈子球》這本書亦如此。倒是難得沒有提死字,但關(guān)于鼠的部分大約也十分接近了,而對配電盤的祭奠也與死亡概念擦邊而過。倒難得地沒疏遠(yuǎn)什么人,卻不如說是一開始就未曾接近過任何和自己一樣的存在。 只有彈子球機。只有那個被稱作“她”的彈子球機。讀村上不能只看字面意思。這不是一個打游戲成癮的墮落少年除游戲外再無一技之長因此形容枯槁猥瑣內(nèi)心空虛寂寞只想重尋當(dāng)年榮耀的故事。完全不是。如果是的話,他可以因墮落而殺人放火,因自卑而尋花問柳,因癮性發(fā)作而不擇手段、把那臺彈子球機搬出來擺在光天化日之下、自己找回當(dāng)年熱血從頭再戰(zhàn)。但他都沒有。彈子球機像他的老友、故人,可以事隔多年再度聚首借酒談天,但除此之外再也加不進彼此的日程。 林少華在序中說,故事的主人公除彈子球機之外誰也不愛,連與陪伴那么多日的雙胞胎分別時都風(fēng)淡云輕。但我更是覺得,即使愛了彈子球機也沒有差別,“我們擁有的僅僅是很早很早以前死去的時間的殘片”。萍水相逢只是擦肩片刻的事情,明明都是煙消云散的終局,這個世界卻做出一副勇往直前的樣子。 故事的敘述者像個理性的抑郁癥病人,客觀不帶感情地陳述自己不認(rèn)為是病癥的病癥,沒有嚴(yán)重到想死的地步,看起來和其他人如出一轍地活著。讀后感不知道他是否開心,是否絕望,因為他發(fā)出的所有關(guān)于“理解不存在”、“生活無意義”的感慨都僅僅只是陳述句,沒一個感嘆詞,沒一絲主觀色彩。真的理性,到了近乎局外人的程度。可是還是和局外人不一樣——要怎么解釋“鼠”的存在?那真的不是“我”的潛意識或另一個人格,渴望從這一切無意義之中逃脫,卻終究不知下落? 我、鼠、杰——孤獨的單字,有如戴了墨鏡一般無法燦爛的心情。正午都像黃昏,在他看來,我們這種躊躇滿志,即使?jié)M口痛罵或者滿面淚痕都不會失去意義的“正常人”們,看起來是不是像懦夫愚人的狂歡。 其實人與人,每個人之間都有層玻璃,只是它的厚度不好測量,不知道我們到底能否隔著它呼喊而收到回音。不知道是他筆下的少年們裝作無人聆聽,還是我們面對死寂裝作有所耳聞。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zé)任編輯:admin | |||||
| 設(shè)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quán)申明 | 網(wǎng)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