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和歌集300》讀后感1000字!
《古今和歌集300》是詩人譯者陳黎和張芬齡從日本經典和歌集《古今和歌集》(成書于公元905年前后)中選譯出303首結集而成,所以是這個數字,我揣測不僅是出于篇幅和藝術的考慮,譯者也許有意在向我們的《詩三百》(即《詩經》,收詩305首)作某種隔空的致敬。的確,日本和歌與《詩經》中的詩歌實在有諸多相似,比如都搜集于民間,都可吟唱,主題上常常歌詠自然與愛情,具有古樸動人的魅力。
“和歌”的興盛與日本本國文字、文學的發展有莫大關系,詩人們擺脫了漢詩的束縛,以日本文字為創作載體,表達本國人民的思想與情感,呈現出不一樣的趣味和情致。
客觀說,和歌的成就當然無法與《詩經》以降的漢詩相提并論,《古今和歌集》成書的年代,唐朝行將滅亡,漢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范圍的深度與廣度,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相比而言,和歌更像一個初試啼聲的小弟弟。這么說,不是貶低和歌,相反,我認為和歌最大的魅力便在于此,它正值青春年少,元氣淋漓,對世間萬物有著本能的反應,稍加整理,便脫口而出。想說的似乎很多,但說出來的又很少。當然是簡單、直白的,但又是那么天真可愛,清新動人。所有的事物,在它剛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極其迷人的,那個時候,詩人是年輕的,文字也是年輕的,詩歌當然也是年輕的,一切都很妥帖,即便是歌詠那些傷心事,甚或到尋死覓活的地步,仿佛多少也點少年意氣或是為賦新詞的味道,固執矯情得讓人不忍責備,反而心生憐愛。雖然和歌大多出自無名的作者,我仍愿將其視作一個年輕氣盛的青年所作,他走走停停,從春天看到冬天,從相戀、相思到失戀,發乎于情,便隨手記下,最終形成了這幾卷詩行。
《古今和歌集300》共有六輯,春、夏、秋、冬各一輯,戀歌和雜歌等各一輯,自然與愛情,果然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在四季歌里,密集出現了大量相同或相近的意象,如春之櫻花,夏之布谷鳥,秋之紅葉,冬之梅花,可見這些意象留在日本人文化心理中的印象之深。有個有趣的發現,春之歌和秋之歌要明顯多于夏之歌與冬之歌,我揣測原書中的比例也大致如此。在四季相對分明的國家的文學里,歌詠春秋的文章確乎都比冬夏要多得多,仔細想想倒也不難理解,春天起于隆冬,終于盛夏,秋天起于盛夏,終于隆冬,物候上可謂大起大落,生命的勃發與衰退于此存焉,而這樣精彩的變動,人的身體也最能直觀體會到與自然相生相應的騷動,而夏天與冬天,似乎平了些,對于缺少制冷和制暖設備的古人來說,甚至有些難以忍受,作詩作文的雅興自然也就消沉了。
而在戀歌之中,又以受相思之苦,相戀而不得之類的“苦情詩”為主,格調明朗、大大方方展現情愛的詩歌相對少一些,這又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與四季歌春秋與夏冬的待遇不同的原因類似。人嘛,異于禽獸者,根本處就在于矯情,喜歡搞點事情,找點刺激,腦子才能活絡起來!跋嗨肌北取跋嗍亍备玫皆娙藗兦嗖A,也在于此。君不見當代流行歌手(不妨也可以看做是“詩人”)唱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就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