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戰后日本經濟史》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27 ![]() |
|||||
《戰后日本經濟史》讀后感1000字! 讀了野口悠紀雄的《戰后日本經濟史》,我的一點總結和看法。 日本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是2個,一個是技術環境的背景適合1940年體制,集中資源辦大事的“計劃”體制,主要是鋼鐵、機電、輪船、石油化學等,這些重化工業,適合垂直一體化的管理方式提升生產效率。大量經濟活動不以通過市場合作為主,而是主要靠企業內部的分擔和合作為核心。強調對集體的奉獻的1940體制恰恰能發揮它的最大效用。 這個時代,日本、聯邦德國和蘇聯,都是同樣的經濟體制,也都獲得了在工業化上的巨大發展。 第二,是當時的國際環境對日本有利,日本當時擁有低廉的勞動力,通過大量生產工業用品,占領了發達國家市場。當時的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如果當年中國進入市場通過低成本勞動力來一起競爭,日本也不會取得那么大的機會。 另一個很重要制度基礎,就是低利率與資金配給,以及財政投融資政策。簡單說就是大藏省給錢,1貨幣政策—低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及2財政政策—政府直接撥款或者定向投資。 這都是1940年體制的“優勢”,其實也就是舉國體制。這套機制在完全工業化的“追趕”階段,非常好用。 日本和聯邦德國的經濟體制,雖然都是以市場原理為基礎,但卻都不依賴市場,兩國都要求大企業承擔公共責任,強調企業內部勞資協作,政府對市場加以嚴格限制,是具有統治傾向的經濟。在那一時期,日德的舉國體制戰勝了英美完全依賴市場的體制。而核心的背景,是哪個時代,是重工業為核心,這與幾十年后今天的市場核心和主導,完全不同,如今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服務業為核心。 但在,1980年后,甚至至今,1940體制反而成了枷鎖,阻礙了日本的發展。 在1980年代末期,地價暴漲,房價暴漲,整個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辛勤勞動變得未必能帶來回報,而空手套白狼或者哄騙特權階層,卻可以帶來巨大財富,這樣狀況深深的刺痛了當時的人們和社會的尊嚴。此時,一個關于土地價格上漲的論調是,日本小,山多,土地資源不足,才導致的地價高。但這完全是錯誤的。1980年代的泡沫,可以說是1940體制已經不再適合,但還茍延殘喘的結果。 在這種泡沫中,所有人不再踏實工作,整個經濟并沒有創造出附加價值,資源的總量沒有增加,“從無產生有”是不可能持續的,就變成了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 日本企業的“終身雇傭制”也是問題之一,因為無法調整的過剩雇傭問題,使得商業模式的調整困難重重,民間企業不應該承擔過多的保障勞動者權利的義務,這應該是政府的職責。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