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進化心理學》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8/21 ![]() |
|||||
讀《進化心理學》讀后感1500字: 培蓓帶來這本《進化心理學》,一本從進化的視角看待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書。整本書的核心就是無論我們自己如何標榜文明化和社會化,本質上“人”是為了留下更多后代,為了生殖收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而關于男性與女性的“擇偶觀”在本書中給出了很多實驗,讀來非常有趣。 讓我們回顧一下進化論吧,這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變異、選擇和遺傳。 拿長頸鹿來說,脖子那么長,并不是因為他想夠到樹葉拉長了自己的脖子;而是因為遺傳變異,發現有的長頸鹿脖子更長,可以讓他們更容易生存和繁衍,所以基因把長脖子這個特征遺傳到下一代。 這樣經過成千上萬的積累,長頸鹿中就只剩下長脖子的了。像長頸鹿的長脖子、豪豬的刺、鳥類的翅膀…這些特性進化論中被稱為適應器,他們是幫助動物生存和繁衍的機制。 人類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味蕾等也都是適應器,而我們的心理機制、反應模式同樣是進化形成的適應器,比如看到蛇會害怕、看到美女會興奮,喜愛吃糖(確切地說對富含熱量的食物表現出特別的偏好),關心子女(女性表現更明顯,因為女性擔負更多撫育子女的責任)等等。 這些心理能夠讓我們在遠古時代生存下來并成功繁衍,所以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成為我們的天性。因此某種心理如果能讓我們留下更多的后代,那這種心理機制就會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 作者非常嚴謹,因為所有的過去無法用事實來一一驗證,所以他自稱這些結論“都是假說”,恰是如此,讓我們看到作者求真的科學精神!有人讀過這本書后曾戲說,男人與女人走入禮堂時不應該手搭著圣經說:不論貧窮富貴健康疾病至死陪伴,而應該把手放在《進化心理學》和《自私的基因》這兩本書上,宣誓:我將違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遠愛你。 在書中作者也認為婚姻違背了人類本性,為了另一個人去放棄自私生存的本能決不利于人類的進化。小小幽默一下,如果準備為了愛情全身心投入義無返顧的人一定不能讀這本書,因為我擔心讀過本書的人會不再相信愛情。 無論愛情在詩歌文學中被描寫得多么溫情脈脈,浪漫到冒泡,本書還是理智地提醒我們,男女擇偶不過是為了繁衍和生存。甚至作者把人類直接稱為“雄性”和“雌性”,先來看看兩者的擇偶觀有多大的不同。 “雌性”總是更關注對方是否能“獲取資源和提供穩定資源”、“提供好基因”、“提供保護”;“雄性”更關注對方是否還“年輕”、“漂亮”、“身材好”。所以我們聽到“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車后笑”,不單單是一句“膚淺”的宣言,這背后就體現出雌性希望雄性提供資源確保子女和自己有生存下去的基礎。 而雄性因為性行為的代價低,不確定孩子與自己的親子關系,就會選“年輕”、“漂亮”、“身材好”的雌性因為這些外在意味著生殖能力強,讀后感可以留下更多后代。看到這里,我想有人會跟我一樣冒出不一樣的想法,畢竟如今時代與遠古是多么不同呀,現代的我們不再為了求食物而忙碌奔波,基本也不存在被兇猛野獸吃掉的危險,我們不再活得原始、粗暴和直接。 相反,現代的我們優越、豐富而且復雜,那么“擇偶觀”是不是也在進化呢?現在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姐弟戀,吃瓜群眾很感興趣“為什么鄧文迪的男朋友們一個比一個年輕”;看到越來越多版“女性下嫁”的故事,最新熱搜過百萬的娛樂新聞是“林志玲下嫁給日本丑星”。 所以,如今獨立勇敢的女性是否還是那個弱勢的“雌”性,而不再隱藏他們脆弱的男性是否還是那個“雄”性呢?《第二性》中波伏娃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事實上不能指望壓迫者的慷慨,你想要平等與合作先承擔起你的責任…幾乎可以肯定…他們取得經濟與社會地位完全平等,就會引起深刻的精神變化”。 我越來越肯定的是,現代的我們因為社會角色的平等、責任分工的平等、經濟地位的平等,女性與男性可能會變異成“中性”。我不知道基因會如何選擇進化,可是我認為這是一個最美好的變異,因為無論今后誰在我們身側,那些觸目所及絢爛的人生和感情都是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握著!這才是一場真正的進化解放!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