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覺醒》讀后感800字: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一味地按照我固有的模式來說教孩子,控制孩子。捧著自認為正確的“真理”不斷地教育孩子,例如:別在浪費時間,應該寫作業了,寫不完怎么辦,看某某人就比你強,比你有效利用時間,比你學習好等等。當讀完這本書之后,才能感覺自己教育上的欠缺,從沒有真正發自內心的接納自己的孩子。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已逐步了解到一對關鍵詞“控制”和“接納”的真正含義,雖然不由自主的還會常常游離于兩個詞之間,如: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只是認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認可他們本人,贊美和認同孩子本人的意義是:允許他們生活在最真實的自我當中,而不必陷入我們期望的陷阱中,讓我們嘗試純粹贊美,愛我們的孩子本身。接納孩子最本真的狀態,這就需要我們放棄那種應該怎樣的想法。我們也許不會支持孩子每一個具體的行為,但我們必須全心全意的支持孩子最核心的權利,接納絕對不是被動行為,而是主動熱情充滿活力的過程,尊重他們的本真,接受來自他們的教誨。
這本書中多次談到“自負”,這個詞,說實話,在我們大人的世界里,總認為我們一路走來,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和問題,也走過不少彎路,因此積累了不少的解決方法,這樣我們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強的自負感,期許他們少走我們走過的彎路,期望他們能有完美無瑕的結局。殊不知就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想法,放棄這種執念不在堅持做一個完美的家長。當我們坦誠自己的缺點時,實事求是的看待問題,如果我們談笑面對錯誤,也許等于送給孩子一個極為珍貴的經驗,我們應當坦然面對現實,包括我們錯誤的行為。
本書還有關鍵詞既是活在當下,這是要求父母放棄以往所有的計劃,放棄替孩子書寫未來的欲望,僅僅對眼前最真實的孩子做出反應。當下即是,記得衛老師曾經告訴我們做大眼睛小嘴巴的父母,用心看,而少去評判。而真正處于活在當下的狀態。同時我們家長也不能過多干預孩子,多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總之,想和孩子達到心與心交流,就必須拋棄自我的優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張,期望,權威,控制。我們需要做的是快樂如常,在每一個當下能和孩子和諧相伴。文/王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