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黃河邊的中國》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8 ![]() |
|||||
讀《黃河邊的中國》讀后感1000字《黃河邊的中國》讀后感1000字: 這段時間,我閱讀的書有《菊與刀》、《黃河邊的中國》和其他一些小說,我這次想講一下《黃河邊的中國》這本書,《黃河邊的中國》是著名學者曹錦清1996年5月-11月期間深入河南地區的田野調查,后以日記體形式寫成的。 《黃河邊的中國》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經濟發展進行研究,作者深入的調查讓我們看到了九十年代的黃河邊上的農村的真實情況。盡管當時改革開放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了,農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農村中的很多弊端還是讓我們看到了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各個家族之間的爭斗,農民對于村官的不滿,村官腐敗的盛行,農民缺乏醫療保障,計劃生育屢禁不止等問題還是十分突出。農民在充分享受到新制度帶給他們的利益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高昂的稅收、不斷上漲的教育和醫療費用等。就像曹教授說的,我們自以為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但是事實證明很大程度上我們還活在傳統的習慣行為里,活在各種各樣的充滿弊端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里,民主意識在農村是相當淡泊的。 還有讓我很有感觸的是作者的調研方法,他是調研是通過親友的關系網從而進入農村進行幾天的調查,和村民聊天,然后搜集、記錄他覺得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他還利用一些人際關系及講座、報告和鄉縣村各級官員談話、了解情況等。我覺得這對學習社會學的我們相當有借鑒意義,我們現在在調研行動上面是比較蒼白的,我們沒有大的社會背景,沒有什么社會地位,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假期時間,走進農村,走近農民,投入到對社會的調查中去,從而更好的認識到農村,認識這個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社會。 除此之外,我還想給大家分享本書中一些值得人深思的句子: 1.中國的官吏、知識分子與農民各有一大病癥。官吏之病在于唯上而不唯下;知識分子之病在于唯書而不唯實;廣大農民之病在于好分而不善合。此三種病,自古而然,堪稱國病。 2.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核心是確定善惡標準。那么善惡標準的基礎或根源在何處呢?它既不在個人之內,也不在社會之外,而在社會共同體內。然而問題恰恰出在這個“社會共同體”:因為社會共同體內部的各個成員,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對抗。古代的賢哲們大概是看到了這一無情的事實,讀后感故而從社會外去尋找道德的基礎與標準。老莊的道,宋明儒學的理,釋教的佛,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真主,古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近代西方哲學中的規律,便是用來奠定人間社會善惡的基石。然而,聰明的現代人不信這套說教,于是善惡標準便模糊起來了,只得用法律從外部規定人們的行為標準。 3.與中原人士相晤一室,你能感受到與烈酒一樣濃的人情。然而,恰恰是這個令人心醉的人情,妨礙著我們民族的個體進行等距離的理性合作。韋伯說,現代組織制度的理性化過程就是將人情關系排除出組織的過程,并推動著組織內部行政效率的極大提高,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條件。然而又說,失去人情的組織人是一種“非人化”。這是人類為了效率而建立理性化科層組織的一個無可奈何的沉重代價。我突然理解了韋伯的心情。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