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張之洞三不爭原則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10/5 ![]() |
|||||
張之洞三不爭原則被稱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曾為自己立下“三不爭”信條: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之人爭閑氣。 他不與俗人爭利,就是不與凡夫俗子,平庸粗魯之輩爭權奪利,落入下流。張之洞自視甚高,嚴以律己。深知“利”字身旁一把刀,為官之道,應該清正廉明。故此,他對錢財勢力看得甚淡,更不喜好參與官場爭斗。 有傳張之洞睡眠從無定時,故此常常鬧得隨從幕僚苦不堪言。也因為睡眠問題,他得罪過不少人,袁世凱就是其中之一。據說張之洞身為長輩,曾力薦過袁世凱。因此,這位袁大人為了感恩,特地專程來訪以示謝意。沒曾想到,他正與張之洞閑侃之時,張卻不知不覺地靠在椅子上睡去,鬧得老袁心里很是不爽,偷偷溜了出來。 張之洞醒來之后,深感過意不去,為了表示歉意,他親自登門道歉。適逢袁世凱擺席設宴,然酒席吃到一半之時,張之洞竟然又犯起困來,趴在桌子上,呼嚕呼嚕地睡將過去。這一來,又讓袁世凱尷尬萬分。 張之洞睡覺沒規律,“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是朝內皆知的事。按理,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可卻給袁世凱留下不快,居然心生報復,暗中派人監視他的日常起居。事情暴露后,有人勸張之洞與之計較,張卻不那樣做,干脆搬家避開了事。這就是張之洞不與俗人爭利,不與無謂之人爭閑氣的體現。可見得勢之后的袁世凱,不過是一個閑俗之人罷了。 張之洞重視教育,故不與文人爭名,這也是對文人儒士尊重的體現。可以說,他理解文人成名的苦心。他知道文人墨客,外表看起來懦弱,但內心卻雄心壯志,江河湖海。故此,張之洞不與文人爭名,也證明了他對文人之愛憐惜有加,體恤到位。 另有一傳說,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歸來,作為一個文儒青年,他很想面見一下這位湖廣總督張大人。于是,他來到府前,讓門人遞上名片,請求晉見。張之洞看完名片之后,有心想試探一下這位后生,笑寫一副上聯,叫門子送出去給這位自稱兄弟的少年。聯云: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 孫中山當時一看,知道這位總督大人有心想要試探一下他的才華,于是并不言語,微微一笑對出下聯,交與門子送進去。聯云: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張之洞一見下聯,大喜,驚呼奇才!急命門官大開中門,迎接這位后來改變中國歷史的讀書人。 當然,這里所說的不與文人爭名,除了尊重文人之外,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張之洞拒絕中國一些庸俗文化現象——沽名釣譽!對不學無術的所謂文人,深為不齒! 張之洞的第三不爭是不與無謂之人爭閑氣。所謂無謂之人,便是閑人也。舊中國的一些閑人,往往已經接近甚至等同于小人范疇。上面所說的袁世凱,雖然也算中國一介名人,卻在氣量上不及張之洞。所以,也可以說,袁世凱的行徑,確實見之于小人之輩。不管對其恩師張謇還是對有恩于己的長輩張之洞,都不過如此。故此,張之洞亦將視為無謂之人! 身為晚清名臣,張之洞一生為國家朝廷奔忙勞碌,自然不會有閑情逸致與平庸之輩、無謂之人為伍。因此,若說無謂之事,就是朝臣之間的權勢與人脈爭斗,他把它們視為無謂之爭,把此類人視為無謂之人,把此等氣視為閑氣,這是他人生境高的體現!張之洞號“無競居士”,晚年又自號“抱冰”,可見其能夠清凈自守,讓心安于自然! 臨終前,他在遺囑上說道:“人總有一死,你們無須悲痛,我生平學術治術,所行者,不過十之四五,所幸心術則大中至正。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勿忘國恩,勿墜家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爭財產,勿入下流。”這是他上流之心,不行下流之事。 張之洞和梁啟超的傳世對聯 張之洞趣味小故事_張之洞事跡簡短 張之洞的故事有哪些_張之洞的歷史典故 張之洞為什么是四大名臣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