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300字400字可能是源于讀書時代的印象,直至讀完才發現原來書名是歐也妮·葛朗臺,而不是老葛朗臺。讀的時候我便在想人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人一生在追求什么,幸福的該如何去定義。老葛朗臺一生都在追求財富的積累,像所有資本家一樣,像小王子遇到的數星星的商人,他憑借著自己的能力,精明,吝嗇(甚至是對女兒的算計),一輩子工于此,物質雖與普通人無異,或許更不濟,精神上看到那些金條卻也是幸福的。
可憐的是主人公歐也妮,她追求的是愛情,除了短短幾天對堂弟的付出和感受到愛情的美好外,一輩子都在虛幻的愛情期待中度過,夏爾的變心和自私自利讓其一生成了一個悲劇。我想幸福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一個人若是愛錢,給他愛情也是不會幸福的;一個人若是渴望愛情,給她再多的財富也無用。如果我們無法使自己開心,就多想想自己所擁有的吧。別人的生活也輪不到用我們的“偏見”去批判。
這是一部描繪了吝嗇鬼與天使抗爭的故事,吝嗇鬼,不言自明,是歐也妮的父親,葛朗臺,而天使就是善良美好的歐也妮了。筆墨盡其能事的拉開這兩個形象的極端:一個是資產階級爆發家,控制市場,哄抬物價,大搞公債投機,放高利貸,是個愛財如命,吝嗇的不能在吝嗇的老商人。
他限制家里的用煤和食物;即使來了客人,家里也舍不得多點一盞燈;家里的東西壞了,也不舍得請人來修,而是自己動手修,這些還不算什么,更讓人覺得可笑的是,妻子病了的時候,他不舍得花錢請醫生;妻子死后,逼迫女兒歐也妮放棄了繼承母親遺產的權利;眼看著弟弟破產,卻不出一分錢幫忙。而另一個是守財奴的女兒,頭上始終閃著善良神圣的光環。從小就聽話,長著干凈單純的面貌。她勤勞,她將愛視為人性的頂峰。為了她和表弟那段不為父親認可的簡簡單單的愛情,她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議的舉動。
小說的故事是以歐也妮,葛朗臺的生日聚會開始的,就在此時,巴爾扎克讓小說中的人物一一登場,于是,夫妻關系、父女關系、母女關系、主仆關系以及百萬富翁獨生女兒的婚姻問題而在克呂旭家族和格拉山家庭之間展開的微妙而尖銳的勾心斗角,全部在葛朗臺公館里逐一鋪示,直到不速之客夏爾、葛朗臺(老葛朗臺的弟弟的兒子,也就是歐也妮葛朗臺的堂弟。家里剛剛遭遇破產。)的出現,父女倆開始了魔鬼與天使的抗爭。
那是一個資本主義大爆發的時代,拜金風氣尤其的濃厚。就連愛著歐也妮的堂弟,在外漂泊數年后,也淡忘了他與歐也妮那簡單、樸素、純真的愛情。那個社會是不可理喻的。也就是因為這樣,歐也妮那善良的本質才如此的吸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