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后感800字:
文:梓和。讀這本書是受了《未來簡史》的打擊,覺得三觀需要修正一下,805頁厚厚的上下兩冊,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學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經完全沒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實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讀不順的國家怎么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這個流程:自給自足——宗教為王——打來打去——技術變革——海外擴展——誰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滅了自己就好。胡亂總結的,但是史書一讀,還是覺得人類現在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因為技術進步的發展速度太快,導致在社會形態和人的精神層面的參差不齊也日益嚴重。
引申到教育和個人成長,古人一輩子做的事情,以現在的信息量,也許一年甚至一個月一個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術領域的日新月異,與精神層面的進展并沒有很好地同步,我們在社會觀念上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號喊到現在,之所以還在講,是沒有解決。讀后感.三觀的形成應該并不能歸結為生物學的問題,或許物質基礎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認為人類是有自己的靈性的動物,不管這種靈性以什么命名,是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完全替代和模擬的,所以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也是一種本能,一個不會問為什么的人是沒有靈性的。
我們現在對哲學的思考和教育相當的謹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寧可不講思想,先講技術,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講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訴求,我原先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領先才是實力的體現。但是當技術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體系跟不上,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如果我們以后所有的知識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實時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腦的溝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嗎?
今后的社會或許需要精英們去消除或減緩矛盾,考慮技術革新的同時如何同步更新思維能力和觀念,以使人類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時間更長一點,如果人類還在追求意義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