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上帝擲骰子嗎?》讀后感心得體會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26 ![]() |
|||||
《上帝擲骰子嗎?》讀后感心得體會愛因斯坦:“玻爾,親愛的上帝不擲骰子!” 玻爾:“愛因斯坦,別去指揮上帝該怎么做!” 這段耐人尋味的對話出自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這屆會議上,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海森堡和居里夫人等物理學界的天才大師們聚首一堂,對量子理論的未來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以尼爾斯·玻爾(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自然界是由概率組成的,任何事物的的發展結果都是按照概率來分布。愛因斯坦,作為相對論的創始人,堅定不移的認為“因果論”是物理學的根本,一切的發展的都有規律可尋。將近100年后的今天,量子理論出現在現在文明的各個角落,從電腦到激光,從核能到生物技術,尖端科學領域幾乎無一不依靠量子理論。從這個角度來看,玻爾在與愛因斯坦的那場世紀辯論中應該是略勝一籌。 量子理論是一個復雜的物理物理謎題。在量子論誕生100多年后的今天,大眾依然對量子的概念困惑不已。這也正常,目前就算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也很難對量子論究竟是什么下定論,就連它的創始人玻爾也說:“如果誰不為量子論所困惑,那么它就是沒有理解量子論”。我從高中開始就對物理和宇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時還考慮過選擇物理專業。奈何上了幾節中等難度的物理課后,我深深的感受已經觸碰到了智商的天花板,只得轉投數學經濟。近幾年,國家在量子物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量子衛星、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機等領域可以說已經領先于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不了解一點量子物理的知識以后怎么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上帝擲骰子嗎?》是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佳作,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量子物理的發展過程于基本理論,將物理學家的思想碰撞比喻成量子物理的“三大戰爭”,閱讀起來甚至有點激動人心。不過,就算本書中只介紹了量子物理的一點皮毛,對于我的世界觀依然有很大的沖擊,在這里就撿幾個感悟最深的說吧。 三次“波粒戰爭”基本是圍繞著光到底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展開的。第一次“波粒戰爭”始于17世紀。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光是一種波,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笛卡爾在他的書中率先指出:光是一種壓力,在一種媒介中傳播。后來人們給這種媒介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以太”。到了18世紀初,牛頓在他的著作《光學》中闡述了光的色散與疊加,從粒子角度駁斥了“波動說”,()成為了之后100年物理學界的金科玉律。這場“波粒戰爭”還可以看做是牛頓與羅伯特·胡克之間的私人恩怨。胡克作為“波動說”的支持者曾經直接了當的指出牛頓的色彩復合理論剽竊,而“微粒說”則不值一提。這直接導致爭強好勝還略有點小心眼的牛頓的堅定反駁,并以他的天才讓”微粒說”取得了第一次“波粒戰爭”的勝利。不過“波動說并沒有就此沉淪,他們蟄伏起來等待著下一次的機會。1807年,托馬斯楊在他的《自然哲學講義》中公布了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光線穿過兩道細縫之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點燃了“第二次波粒戰爭”的導火索。后來的泊松亮斑實驗和測量光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實驗,“微粒說”在耀武揚威100多年之后幾乎沒有什么抵抗便宣告失敗。第三次波粒戰爭開始于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之后,愛因斯坦在其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光量子”概念,讓“微粒說”再一次站上時代的臺。不過第三次波粒戰爭以雙方的握手言和結束,物理學家最后被迫承認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性質。科學的大廈就是這樣不斷推倒又不斷重建。玻爾雖然在論戰中略勝一籌,但誰又能保證100年后人們又會發現宇宙確實是由固定的規律塑造而成的呢。 物理學家薛定諤曾經設計過一個著名的物理實驗:將一只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里。鐳的衰變存在幾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于放射性的鐳處于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于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只既死又活的貓就是所謂的“薛定諤貓”。薛定諤將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延伸到了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但是按我們的平常受到的教育,客觀規律不隨意志轉移,貓即死又活實在是違背我們的邏輯。但是如果我們將一個人放進這個容器中呢?如果他最后生還,他肯定不會承認自己當時處在一種死于不死的疊加狀態。這是為什么呢?按照量子理論來說,我們人類作為有意識的觀察者,在進入容器的那一刻已經開始有意識的觀察自己的狀態,在我們觀察自己的同時,波函數已經坍縮,就像當我們打開容器觀察那只可憐的貓一樣。我們作為有意識的生物,在思考世界的同時,也對世界產生影響。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經說過“ 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于汝心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與量子物理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笛卡爾曾經說過“我思故我在”,接受唯物主義教育的我們一直對這種唯心主義思想嗤之以鼻。但是我們是否考略過宇宙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呢。如果宇宙擴張的的速度慢一點,宇宙將會迅速坍縮成一個黑洞;如果宇宙擴張的速度慢一點,宇宙中的物質就會四散開來形不成我們看到的行星,而這個速度的誤差只有能有10^(-55)這么多。“人擇原理”告訴我們,宇宙之所以是現在的模樣,是因為如果他不是這個就不會有智慧生物來談論他。我們無法確定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是對是錯,但是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看世界,世界也許確實會變得不一樣。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