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在華五十年》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1 ![]() |
|||||
《在華五十年》讀后感1500字: 我們這代人知道司徒雷登,是上學時語文課本里毛主席那句“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很好,很好。”從此一直把他作為美帝國主義的代表看待。 今年國慶期間,在圖書館偶遇這本司徒雷登本人著述的回憶錄《在華五十年》。第一反應是竟然有這么反動的書。借來讀過后,發現我們因為一句話誤解這位美國人太多年了。 司徒雷登出身于在華傳教士家庭,本人就在中國杭州出生,幼年及青少年時期一直在中國生活學習。對中國文化非常了解,會講杭州話。 青年時期隨父母回美國休假,入讀家鄉的中學。那段時間他頗為自卑,當地青年的溝通方式他不熟悉,自己和兄弟們因為會用筷子、會唱漢語圣歌等中國印象,成了學校里的異類。 上大學后他成長很快,學習的是神學專業,并積極參與青年傳教活動,為青年牧師出國傳教募捐。臨近畢業,司徒雷登一度為自己的未來苦苦思索,左右為難,是留在國內做一份舒適愜意的工作,還是回到中國繼續父輩們未竟的傳教事業,最終他選擇了后者。 畢業后,他與大學好友一同愛上了自己的一對遠房表妹,幸運的他們收獲了愛情和家庭。妻子也都支持他們的傳教事業。很快,司徒雷登和好友兩家回到中國開始了傳教工作。 再次回到中國,司徒雷登反思了早期傳教工作的問題。中國老百姓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對外面的世界、對洋人不了解,有偏見,覺得傳教是妖術,戒備、害怕的心理居多。有些傳教士自恃本國強盛,不能以平等姿態對待中國老百姓。大部分傳教士傳教幾十年,也只有十幾、幾十教民皈依,里面還不乏動機不純者,什么流浪漢、二流子,圖的是吃洋人的免費午餐。 為了推動在華的傳教事業,他選擇先從教育入手,在南京金陵神學院開始了教學工作。在金陵神學院的日子,司徒雷登教學相長,對基督教教義的理解又增進了幾分。 同時期的北平,有兩所學校想要合并,需要一個校務長來主持工作。機緣巧合,司徒雷登被推薦此職。經過一番抉擇后,他來到北平。新校合并并不順利,他一邊艱難調解這兩所即將合并的學校,一邊開始籌劃將其建成一所現代的綜合性大學,雖然本來是要建一所神學院的,但在當時當地,中國更需要一所綜合性大學,于是基督教內容被作為一個專業納入,入學的學生不會被強迫學習,這所學校最終被命名燕京大學。 建校初期,為了籌集充足的建校經費,司徒雷登有一半的時間在美國四處游說講演,爭取大企業的捐款支持。在國內的時間,他也積極接觸地方政要,爭取支持。在他的奔波努力下,各方的資金逐漸匯入燕京,并最終建成一所一流的綜合性大學。 書中到此重筆感謝了一個人物,傅涇波,他是司徒雷登到燕京大學任職后的私人助理。傅涇波出身滿清貴族,受過高等教育,篤信基督教。讀后感·他在燕京擔任司徒雷登私人助理,不收學校薪俸,僅由校方負擔差旅費用。傅涇波與當時政府高官多有結交,在他的引薦下,司徒雷登一個校務長才得以接觸地方政要,有機會向他們闡述辦學理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 當時燕京大學校內不少老師看不懂傅涇波與司徒雷登的關系,認為傅涇波幫助司徒雷登的目的不純,別有用心。歷史證明,傅涇波與司徒雷登的關系很純粹。司徒雷登雖為燕京大學籌得大筆辦學經費,但本人未積攢什么財產,在他晚年,妻子病逝,兒子不在身邊,回到美國后罹患中風,是傅涇波一家對待親人般將他接到家中一直照顧。 二戰,日軍占領北平期間,日本人懷疑司徒雷登以辦學為幌子進行間諜活動,把他抓起來囚禁了好幾年,直到日本投降。戰后,華府考慮到司徒雷登與國民政府高層交往密切,遂委任他為新一任駐華大使。進入政界的司徒雷登與國共兩黨領袖均有接觸,在書中也寫下了自己對這些歷史風云人物的看法。 自傳后半部分是他作為外交官,對當時美國對華政策的個人看法,述說了當時親歷國共和談的細節等珍貴內容。 我看的這本,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目前沒有再版,市面上流通的基本是二手書,價格從幾十到幾百都有,還有英文版的,要一千好幾。作者:倔強大師兄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