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美術史》讀后感600字“空間”,作為一種新的美術史研究方法。
巫鴻先生此書以三場講座集結而成,提出美術史研究的“空間轉向”,探討是否能從“空間”入手,摸索出不同于以往的兩大美術史研究方法——形式分析與圖像學分析,因為部分視覺圖像材料并不能找到確切的文獻材料作為其解讀的有效支持證據,所以巫先生希望可以有另一種方法論來作為美術史研究的工具。
簡而言之,書中提出從運用“空間”的概念入手,去分析作品的內在視覺邏輯,這其中當然也包含作品形式的分析、圖像的釋讀、觀看的邏輯,因為藝術家(設計者、工匠)對“作品空間(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的不同構建理念直接影響了作品最終傳遞的意圖與信息。
講座共分三場進行,第一場主題為“空間與圖像”,以“視覺空間”、“圖像空間”、“經營位置”三個部分進行推演,視覺空間是對圖像的感知再現,圖像空間主要是對圖像中的空間形象所暗含的象征意義的解讀,經營位置從中國美術史材料入手,解釋畫面中各個圖像元素的位置安排和關系,實際上隱含了視覺敘事的邏輯順序。第二場——“空間與物”,以中國傳統藝術媒材(禮器、屏風、玉璧、鏡子、椅)為例,探討“空間與物”之間的關系——一件作品不是從給定的空間中去填充一些元素進去,而是通過這件作品構建一個空間出來。而后演繹如何運用“空間”的方法來釋讀這些傳統作品。
第三場——“空間與總體藝術”,由瓦格納的總體劇場(總體藝術)概念入手,提出總體空間的三個層次:1.視覺與物質空間,2.知覺(感官)空間,3.經驗空間。以“墓葬”、“敦煌藝術”來展開,最終要傳遞的意思應該是借由此種研究方法展現的“是以一種特定歷史空間為一個單元結構的、不同藝術形式的綜合呈現方式與共生關系。”這樣的一個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