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歐洲文明十五講》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8/10 ![]() |
|||||
《歐洲文明十五講》讀后感1000字: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幻想著自己也在北大國關02年的那門課上。既為陳先生的言語感動,又為學生提問中的思維感到驚喜。我開始遺憾沒有利用在武大那幾年的時間也探索一下歷史和文化,我甚至開始難過高中時候作為理科生,而沒有學世界歷史那幾冊課本。 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窗口(畢竟是大學課程),大致地將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后幾個重要的歷史板塊串起來,介紹了眾多的重要書籍,這一點也是讓讀者們頗為重視的。歐洲文明一個太宏大的問題,我實在沒有資格來發表自己的任何見解,只是讀書時不斷地感受到思想帶來的激動,忍不住要分享些。 陳先生介紹他學習歐洲文明的方法,才知道原來是曾經在外事機關做了幾十年“民間外交”,經常需要寫一些內部材料,寫出了一個心得:歐洲研究啊,用北京話來說,是“有嚼頭”。之后便從政策研究跳入了歐洲文明的研究領域。這種“非科班”才是真正的“科班”呀。幾年以前,歷史于我還是味同嚼蠟的,除了能裝逼似乎別無它用。而在歐洲生活的兩年,每天都在感受文化的碰撞,尤其是在與外交有些許關系的工作里熏陶,慢慢意識到文明的發展,一方面本身實在是有趣,另一方面,借古諷今,以史明鑒,也真的不是矯情。 這三樣東西不是一回事,我們大致都知道。不同階層的人之間如何對待,此為起初的禮儀。而文明是浩瀚的,最直擊靈魂的一句關于文明的描述,當屬《三體》中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至于禮貌本身,我一直以為更多是由一段時間內的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所決定,而不大是一個歷史的問題。而書中提到,西方的文明禮貌,是幾個世紀積累下來的,這就要歸功于歐洲長期以來的封建制了。封地越封越小,不像中國長期以來追求的是大一統。讀后感·封底小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就是宮殿特別多,和老百姓的關系也特別近。那么只有宮廷才講究的那一套待人接物的規矩,就更好的進行了平民滲透。看來“禮貌”骨子里就是一種有貴族氣質的東西,真的是“逼”出來的。 淺顯卻有趣的一個問題是,文藝復興為什么叫文藝復興。其實Renaissance后面省略了“the Arts”,而Arts指的是什么,知道美國的文理學院的同學應該就很理解了。他不僅僅是文藝,也不僅僅是文科。不過這樣翻譯當然沒有問題,我們Master of Arts的畢業生從來不介意被叫做“藝術大師”不是嗎。 前幾天看的那部劇《The Brilliant Friend》背景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后的意大利,劇中仍將學拉丁文和希臘語作為文化人進階的標志。現在的我們可能覺得拉丁文是非常古老的存在了。但事實是,到了文藝復興之后,伴隨著人本意識的覺醒,法語、英語、意大利語這樣的幾中民族語言才真正發展起來,為大家所廣泛使用。 歷史呀,有時候長得可怕,有時候又短的可怕。現在的法國人以曾經殺了皇帝為驕傲,并且動輒發動暴亂以對抗政府,標榜自由和浪漫。而法國大革命以前,漫長的歐洲歷史里,法國是獨裁專政到了極點的那一個。如今的意大利人懶散頹廢,以欺負外國人出名,但曾經的羅馬,卻是法律文明和國家行政的最高巔峰。 其實以史明鑒也談不上,我們為什么讀歷史呢,因為歷史能讓人想開點。作者: 會說法語的嚕嚕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