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穿越古今的法律之旅——《尋找法律的印跡》讀后感賞析:
“科學,本來就不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奴仆。而法律則更不是。”我想作者的這句話,正可以概括為此書所要向讀者表達的主旨。法律應是天然存在的一種秩序或規則,它應該是人類的共同追求,它的存在和發展應如樹之生長般自然。《尋找法律的印跡》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于讀者的“引領”作用。提起有關法律的書籍,給人的印象大多是枯燥乏味,生澀難懂,但這本書的內容卻是引人入勝,即使是非法律專業的人士也會陶醉其中,仿佛跟隨著作者的腳步穿梭在法律時空中。正如作者余定宇所說:它是寫給這個時代千千萬萬普通公民看的一本法學通俗讀物。
在時間與空間的交叉中,我走過了尼羅河,看到了最早的“權利”,看到了最原始的法律萌芽;我坐在金字塔邊,聽到了那篇“農夫的正義演講”;我登上西奈山,見證了那份“神圣的上帝之約”;我置身帕特農神廟,欣賞著雅典娜女神主持的公正審判……這些故事發生的時代已太過久遠,以至于我們分不清那僅是一個傳說,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但無論如何,它代表了那個時代所追求的法律價值,而這些人類共同追求的法律價值又被后世一代代奉為圭臬。公平、正義、權利、自由,人權,是人類發展、法律演進中亙古不變的話題,上至腓特烈大帝,下至平民安提戈涅,都要去尊重和奉行。
書中給我影響最深的是“德國磨坊主告國王案”,據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件(有楊昌濟先生赴德國考察教育后撰寫的《靜觀室札記》為證)你能想象嗎,在一個封建專制的時代,一個平民狀告國王而且取得了勝利。“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訴之于法庭”這種信仰法律勝于信仰王權的精神,著實難能可貴。正如一句西方格言說道:法官只有一個上司,那就是法律。法律至上,超越一切王權、神權、特權,去盡最大可能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這也正是如今我們所要保障司法獨立的原因和意義之所在。
然而就是這一樁令人心靈激蕩,為后世提供借鑒意義并成為經典案例的奇案,在第三版修訂版的《尋找法律的印跡》中,被余定宇先生確認其為后世添油加醋,改頭換面的產物。這歸功于一個讀者的辛辣批評促使余定宇先生再次調查取證。拋開這件事的真假不說,這種實事求是,敢于正視錯誤面對真相的勇氣和執著,不正是每一個法律工作者、每個人對待每件事所應具備的品質嗎。讀后感·正如無論當權者、當時的人們如何扭曲掩蓋事實,歷史的車輪終將碾碎一切謊言與虛偽,揭露真相。像蒙難的耶穌,經過黑暗罪惡的洗禮,三天后重新復活一樣,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爽約。
這本書并不是專業嚴謹的法律著作,而是帶著些浪漫主義色彩的游記,雖然書中作者的有些觀點和看法略顯偏激,但瑕不掩瑜,它確實是一部不錯的認識法律文化的讀物。正如我的題目所說——一場穿越古今的法律之旅,你可以把它當成一部科普類法制史來看,在歷史事件的陳述中,在腦海里還原當時的特定歷史背景,去思考法律究竟因何誕生,去見證它是如何發展成長的,諸如沉默權誕生于英國,“米蘭達警告”的使用,聲紋學的起源,陪審團制度的進步等等。或者你把它當成一部游記,經歷一場環球旅行,希臘,羅馬,佛羅倫薩,耶路撒冷,溫莎堡,凡爾賽花園……每一處都將令你心馳神往,它們不僅僅只是一處勝地、一處美景,它們還是歲月的代言人,訴說著它們承載的故事。作者: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