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作為什么——《上帝的火柴3》讀后感1500字:
我是一個很喜歡閱讀的人,這大概源自于我的父親對我閱讀的關注。他自己就是一個很喜歡閱讀的人,在我童年時,記得家里床下有兩大紙箱子書,全是他讀過的書。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就給我買過一面紙都是圖畫配以少量文字的書,由我母親給我讀文字我看圖。上學了之后給我買那種一頁有六幅圖下面有一些文字的童話書。三年級開始認識的字多了些,他給我買了一本《格林童話》一本《世界動物童話》還有一本中國編輯們寫的《365日童話》,這些書整本都是漢字不再有圖。
不過遺憾的是,從我上學開始,我都是自己去讀這些童話,他從來沒有給我講解過。不過我想,他大概也是不屑于講解這些童話的,這都是屬于小孩子們的一點樂趣。我以為,大人們應該給孩子們講解童話故事而不是讓孩子們自己去讀什么都不管,他們不應該只滿足于送一本童話書博孩子們一樂哄他們開心,而是應當引導他們看到童話所要表達的真善美。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先不談自行閱讀的孩子能否提煉出來并消化吸收。帶著孩子讀的大人們又能理解或者說認可童話所要表達的真善美嗎?這所謂的真善美是不是童話故事一廂情愿地對孩子的哄騙給孩子營造一個海市蜃樓呢?
隨著年齡漸長,一度成為了一個不愿意再碰童話的人,人到中年,回憶起成長路上讀過的書,我居然最懷念那些童話。作家慶山在某個采訪里說過:寫作是無用的藝術,沒有什么實際的功能,只用來探索靈魂的邊境。我認同這句話。同理,童話故事正是童話作者們對靈魂的追問與探索,是他們在眼前茍且的生活中對真善美的尋求。那么,對于童話,我們所關注的不應該僅停留在童話故事本身,而更該去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與作者一同尋求——什么是真善美,是否真的有真善美?如此就可以理解我對童話的念念不忘:一個有生命力的童話,不僅是寫給兒童的,同時也是寫給成人的。當你以曾經童稚過但已經歷經了風塵的眼光去審視童話,非但不會覺得幼稚,反而能品出孩童所無法提煉與理解的故事情節背后的深義。真正有生命力的童話,會以其對靈魂的探索,對真善美的尋求,帶給一個人一生的自省與指引。
那么,該怎樣去理解這些童話呢?從事基督教與中西文學關系研究的齊宏偉老師曾經出過解讀安徒生童話的兩本書《上帝的火柴-用安徒生童話點亮心燈》與《上帝的火柴2-用安徒生童話點亮心燈》。在這兩本書中,齊師從安徒生的宗教背景出發,讀后感以基督教的視角去解讀安徒生的童話,他在第一本的序中寫道:“沒有信念,沒有精神,沒有個體的靈魂苦悶,也就無所謂真文藝。”帶著這一理念,他又寫了《上帝的火柴3-用最著名的經典童話點亮心燈》。
在這本書里,齊師選擇了20篇在全世界流傳甚廣的經典童話,分別是:《阿拉丁和神燈》、《青蛙王子》、《灰姑娘》、《小紅帽》、《白雪公主》、《睡美人》、《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圣誕頌歌》、《愛麗絲漫游奇境》、《木偶奇遇記》、《人靠什么活著》、《快樂王子》、《綠野仙蹤》、《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柳林風聲》、《青鳥》、《彼得?潘》、《霍比特人》、《小王子》、《銀椅》。大部分都是你我耳熟能詳爛熟于心的童話。在序中齊師寫道:這本書的重要不在于我的導讀,而在于我介紹的這20部最著名經典童話重要。確實,在這本書里,齊師一改之前兩本書的寫法,他首先花了一些篇幅介紹了作者的背景童話的影響力,然后他并沒有從故事的內容本身去解讀童話,而是,發掘出高于童話的引申涵義。作者:李戶勒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