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人間有味是清歡》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9 ![]() |
|||||
《人間有味是清歡》讀后感2000字: 去年寫了《人間有味是清歡》讀后感的上篇,跟著大文豪梁實秋品嘗了北京美食。2019年開年之際,補上《人間》讀后感的下篇,讓我們繼續跟著梁先生品嘗南方美食。 福建省有一道菜叫“西施舌”(沙蛤),文中提到,郁達夫曾在《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記錄了“西施舌”這道菜:“色白而腴,味脆且鮮,以雞湯煮得適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初到閩省的人,嘗到西施舌,莫不驚為美味。”實則,“西施舌”自津沽青島以至福建,在淺海沙地上都可以捕捉到,是沿海人稱之為“沙蛤”的軟體貝類,呈厚實的三角扇形,外殼是淡黃褐色的,頂端有點紫,打開外殼,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來,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條小舌頭,故名"西施舌"。梁先生在文中記載,他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的席上,文中描述“一大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為何物,主人曰乃是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但覺未免唐突西施。”讀到這里,你可能想沙蛤吃到過呀,哪里有書里說的美味,但是在今天,沙蛤的做法已經大相徑庭,不再是高湯氽西施舌,僅取其舌狀之水管部分。現在的做法,多是把沙蛤的軟肉都做入菜中,不再是只取其“舌狀部位”,實際味道會差別很大,用文豪的話來說就是“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計”。 接下來跟著大文豪繼續吃吃逛逛,我們到的下一站是杭州,要介紹給大家的是杭州名菜,西湖醋魚,先不說味道,書中提到,民國時期要想吃西湖醋魚,想宴請賓客,也必去樓外樓品嘗,“樓在湖邊,憑窗可見巨簍系小舟,簍中畜魚待烹,固不必舉網得魚。普通選用青魚,即草魚,魚長不過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過后沃以沸湯,熟即起鍋,勾芡調汁,澆在魚上,即可上桌。”西湖醋魚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許醬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濃,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蔥絲,更絕對不可加糖。如此方能保持現殺活魚之原味。我們現在在一般餐廳里吃到的西湖醋魚與樓外樓西湖醋魚風味相去甚遠,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往往是濃汁滿溢,大量加糖,無復清淡之致。”想吃西湖醋魚,還是要到樓外樓,"西湖醋魚何處美,獨數杭州樓外樓。" 說道鱔魚,北方人對鱔魚是沒有概念的,大文豪喜歡到處吃美食,所以知道,在北方只有河南的餐館賣鱔魚,做法有兩種,一是生炒鱔魚絲:“鱔魚切絲,一兩寸長,豬油旺火爆炒,加進少許芫荽,加鹽,不需其他任何配料。這樣炒出來的鱔魚,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極可口,不失鱔魚本味。”另一做法是黃燜鱔魚段:“切成四方塊,加一大把整的蒜瓣進去,加醬油,燜爛,汁要濃。這樣做出來的鱔魚是酥軟的,別有風味。”而且文中還比較了淮揚館子鱔魚的兩種做法,一種叫“熗虎尾”:“把鱔魚切成四五寸長的寬條,像老虎尾巴一樣,一上略寬,下尖細,如果全是截自鱔魚尾巴,則更妙。以沸湯煮熟之后即撈起,一條條地在碗內排列整齊,澆上預先備好麻油醬油料酒的湯汁,冷卻后,再撒上大量的搗碎了的蒜(不是蒜泥)。宜冷食。樣子有一點嚇人,但是味美。”另外一種做法是炒鱔糊,加上粉絲墊底又叫“軟兜帶粉”:“那鱔魚雖名為炒,卻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后再炒,已經十分油膩。上桌之后侍者還要手持一只又黑又臟的搪瓷碗,澆上一股子沸開的油,咝啦一聲,油直冒泡,然后就有熱心人用筷子亂攪拌一陣,還有熱心人猛撒胡椒粉。那鱔魚當中時常羼上大量筍絲茭白絲之類,有喧賓奪主之勢。”看來,梁先生還是喜歡吃生炒鱔魚絲。文中還提到江浙的爆鱔過橋面,令梁先生懷想不已,“爆鱔是炸過的鱔魚條,然后用醬油燜,加相當多的糖。這種爆鱔,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連汁倒在面上,香極了。”看到這里,我就非常想來一碗鱔絲爆魚面當晚餐,想到了離我們不遠的德興面館,似乎這道面是他們家的特色面,遠道特來吃面的人也非常多。 梁先生對黃魚的印象深刻,在過去漁汛季節里,在平津一帶,春夏之交的時候幾乎家家都大吃黃魚。梁先生記憶中的黃魚做法是:“我家的習慣,是燜煮黃魚一大鍋,加入一些肉片,無數的整顆的大蒜瓣,加醬油,這時節正是我們后院一棵花椒樹發芽抽葉的當兒,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讀后感投入鍋里一起煮。不分老幼,每人分得兩尾,各個吃得笑逐顏開。同時必定備有烙餅,撕碎了蘸著魚湯吃,美不可言。”書中描寫還真是真切,感覺能聞到黃魚的香味,還能看到烙餅蘸魚湯的場景。書中還說,“黃魚的鰾曬干就是所謂“魚肚”。魚肚在溫油鍋里慢慢發開,在涼水里浸,松泡如海綿狀,蟹黃燒魚肚是一道名肴。”可惜現在的餐館時常以假亂真,用炸豬肉皮冒充魚肚,行家很容易分辨,但一般的吃客是分辨不開來的。 龍須菜,《本草綱目》記載著:“龍須菜,生東南海邊石上。叢生無枝,葉狀如柳根須,長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現在則龍須菜幾乎到處有,粗長莖白,嫩綠細芽。梁先生提到第一次吃龍須菜是在上海,“上海初次嘗到火腿絲炒新鮮龍須菜,嫩嫩的細細的綠綠的龍須菜配上紅紅的火腿絲,色彩鮮明,其味奇佳。” 梁先生愛吃,書中描述的美食多至幾十種,美食的感悟和場景,在看的時候也多身臨其境,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有愛美食的,喜歡吃吃逛逛的同事們,可以再自己讀讀《人間有味是清歡》,我個人在這本書里讀到了人間的生活氣息,美食的香味,所謂的清歡,是品嘗美味時候那種自在,獨我的至高的精神境界吧。我乃俗人,終不能理解“清歡”之意,只能關注到“人間有味”。作者:彭姝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