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文曲星的故事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11/19 ![]() |
|||||
文曲星的故事文曲星,亦稱文星,其本名為文昌帝君。是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士子的守護神。道教奉其為主宰功名利祿的神仙。 文曲星是中國古代對斗魁(即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斗魁是北斗七星之第一星。也寫作奎星。在民間他被認為是文章之府,是主宰文運的神仙。其信仰盛于宋代。是古代社會讀書人崇信最甚的神。其形象為藍面赤發。 《晉書•天文志》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錄,五曰司命,六曰司寇。”古代星相家認為它是吉星,主大貴。后被道教尊奉為主宰功名利祿的神。 文曲星不僅僅是天上的文昌六星,他和人間的梓潼神結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了文曲星。也就是說,文曲星是天上的文昌星與地上的梓潼神相結合的產物。 梓潼神是怎樣形成的呢?據《華陽國志》卷二載,四川省梓潼縣有一個惡子祠,也叫善板祠。這座祠,就是供奉張亞子的。張亞子又叫張惡子,是個孝子,對母親很孝順。在晉朝做官,不幸戰死。死后,百姓給他立了這座廟。最初,他是被當做雷神祭祀的。以后逐漸成為梓潼的重要神明,叫“梓潼神”。至于為什么單單給他立廟,就不可考了。 唐代安史之亂,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李隆基逃往四川。傳說梓潼神在萬里橋迎接玄宗,李隆基便封其為左丞相。后來唐僖宗(873-888年在位)因避內亂亦入四川,封梓潼神為濟順王。相傳梓潼神還幫助唐朝軍隊平息過叛亂,因此得到唐朝皇帝的青睞。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迅速提高,從一個地方的區區小神而成為全國性的洋洋大神,并逐漸與文昌神合二為一。 南宋道士假稱文呂帝君的“滅啟”,作了《文昌帝君陰騭文》。陰,是默的意思;騭,是定的意思。意思是,天雖然不說話,但在冥冥之中監督著人的善惡行為。這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讓世人行善積德的勸善書。此書在明清時廣為流行,與《太上感應篇》和托名關垌所撰《關帝覺世真經》,為三大勸善書。 宋仁宗成平(998-1003年)年間,封其為英顯武烈王。 宋元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筆,作了所謂《清河內傳》,說他生于周初,后來經過73代,西晉末降生在四川,為張亞子,成為梓潼神,并說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 元仁宗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星遂合二為一,成為主宰天下文教之神,士人多立祠祀之。 明弘治元年(1488年)給事中張九功請正祀,禮部尚書周洪謨等議曰:“梓潼顯靈于蜀,廟食其地為宜。文昌六星與之無涉,宜敕罷免。其祠在天下學校者,俱令拆毀。” 四川梓潼縣城以北有座七曲山。山上有座著名的文昌宮,當地人又叫它“大廟”。這是全國文昌富的祖廟。里面供奉著主管人間功名利祿的文昌帝君。這座文昌宮的前身是“亞子祠”,是為了紀念晉代的張亞子而修建的。 大廟有宮殿樓閣20余處,主要有桂香殿、天尊殿、關圣殿、文昌殿、大悲樓等。建筑依山取勢,高低錯落,宏偉壯觀。大廟里鐵鑄群像最為著名,其中最大的是文昌帝君神像,高達一丈四尺,重約600斤。 文昌宮、文昌祠和文昌閣等,舊時曾遍布全國各地,僅北京城內就有十來座。 明朝末年,張獻忠領兵入川,路過這座文昌宮,他見廟內供奉的是文昌君張亞子,便說:“你姓張,咱也姓張,咱與你聯了宗吧。”他就把文昌宮改成了“太廟”。“太”與“大”相通,這里便又被叫做“大廟”了。張獻忠還讓人在廟里塑了他的一尊坐像。張獻忠失敗后,他的這尊坐像被綿州知府搗毀了。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