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秦始皇悟透經濟學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19 ![]() |
|||||
秦始皇悟透經濟學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秦朝大將蒙恬率領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兇狠的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剛剛統一天下的秦軍士氣正旺,一舉拿下了河套地區。匈奴殘部望風而逃,遠遁大漠。 然而,凱旋的秦軍得到的命令,卻不是再接再厲,攻占漠北,而是轉攻為守。30萬大軍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筑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一帶一直延伸到遼東,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盡全國的財力、人力去修筑長城呢?因為秦始皇不僅是我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學家,他肯定算過一筆經濟賬。 讓我們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來思考對付匈奴的難題。首先,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而如果要深人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數量的騎兵。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為強大的騎兵,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進行訓練,同時由于這些農民當了兵,不能再從事農耕了,還要蒙受勞動力損失。 況且。即使有了強大的騎兵,要送他們到北方草原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古代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也沒有大貨車,糧食運輸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艱難!妒酚洝分性浻涊d,從中原地區運送一石糧食抵達北方的前線,路上運輸隊消耗的糧食競達到192石。 而匈奴騎兵的作戰成本卻很低。游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戰士,角色轉換很容易,甚至可以一邊放牧,一邊作戰,后勤保障比農耕民族好多了。 農耕民族作戰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戰的收益卻很可憐。即使占領廣袤的草原,也無法耕種。中原王朝的稅收是從農民的頭上獲取的,沒有了農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處?即使打贏了對游牧民族的戰爭,也要被高昂的戰爭成本壓垮。 漢武帝雄才大略。曾經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勞民傷財,大大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直接導致了漢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軍五出漠北,苦戰多年,把蒙古各部趕得四處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卻是明朝。 反觀騎馬的游牧民族,他們來去如風。掠奪農耕民族積累的財富輕而易舉,收益驚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會不熱衷于劫掠戰呢? 得想個招兒,改變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鑒戰國時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長城;有了長城這種堅固工事,流動的戰場將會變為固定的戰線。游牧民族無法重演來了就搶、搶了就跑的鬧劇。必須先在長城一線與守軍打一仗。 如此一來,成本和收益就改變了。以逸待勞的農耕民族可以從附近的農田中獲得糧食,進攻的游牧民族卻遠離了放牧的草場。而且長城一線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牢固的關隘,農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線,游牧民族的騎兵就毫無用武之地,往往還沒有搶到東西,就先挨了一頓打。 依托長城進退自如,農耕民族不用訓練騎兵部隊。熟悉農活的士兵們在閑時完全可以就地屯墾,后勤的負擔也小多了。 農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雖然沒有讀過現代的《經濟學原理》之類的著作,但他大規模修筑長城的舉動,的確與經濟學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規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長城固然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內經濟壓力很大,但從長遠來看,秦始皇的這筆賬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條件、有需要,也都盡量采取修筑長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間,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陜北、甘肅一帶,于是皇帝召集大臣討論防御事宜。大臣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征集五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葺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而派出八萬大軍征討韃靼入侵者,每年糧草、運費折合銀兩,總計耗銀近1000萬兩,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軍人可以在長城之內屯田耕種,獲得一定的糧食,又節省了從內地調糧食到前線的巨額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們選擇了修建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雄偉長城就是那個時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長城的。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