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簡短的諺語故事_諺語的由來簡短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10 ![]() |
|||||
簡短的諺語故事_諺語的由來簡短孔子聽韶樂,喜愛之極,說:“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張的話。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學費,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聽了美妙無比的韶樂之后,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悅和回味所占據縈繞,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聯翩;也可能就是發呆,什么想不起來,但身心是舒坦的、寧靜的、甜美的,感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老大叫青山,老二叫紅山,祖祖輩輩在山中燒炭為生。他們的父親臨終前把世代相傳的那座山林分給了兄弟二人。 弟弟紅山年輕,父親就分給他樹木茂密的西崗,那里的木頭能燒出上等的木炭,而分給哥哥青山的東崗卻樹小林稀。 紅山非常勤勞,夜以繼日地苦干,過了幾年就掙下了一筆家業,生活幸福美滿。但幸福中的不幸是,西崗的樹木被紅山砍得精光。 青山分到東崗后,并不怪父親偏心。他仔細研究了東崗的樹木狀況,制定了周詳的計劃:先砍伐不成材的樹木,然后栽新苗補足,崗下種田,草坡養羊。雖然收入少,日子清貧,但由于他有長遠的眼光,所以幾年后,樹苗成材,莊稼成片,牛羊成群。不管夏天洪水多大,因為山上有密密的樹木阻擋,農田安然無恙。 而紅山呢,由于山上的樹木被伐光了,一有洪水,泥沙俱下,甚至發生泥石流,把后來剛栽的樹苗、莊稼也沖毀了。紅山沒有辦法,只好向哥哥青山求助。 青山拍拍紅山的肩膀,意味深長地說道:“吃山靠養山,不廣種怎能豐收呢?” 諺語是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是一種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現成話”。它體現了人民生活和斗爭的經驗或感受,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 諺語源遠流長,在我國至少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先秦的文獻里就有不少“引諺”的實例。 如:“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詩經·豳風·月》),“不躓于山,而躓于垤”(《韓非子·六反》),這些都是總結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經驗方面的諺語。 《易經》、《尚書》《左傳》、《戰國策》、《國語》、《孟子》、《史記》等古籍里,都提到并記載了諺語。 宋代以后,出現了關于俗諺的專著,如《古今諺》等。建國以來,諺語的發掘、整理、研究和運用,得到了廣泛的注意和重視,成為民間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瑰麗的香花。 浩如煙海的諺語,經過千百年的傳誦,千百萬人的錘煉,豐富的內容和優美的形式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它寓意深刻,警策動人,短小凝煉,易記易傳,長期以來是人民群眾喜聞樂道的教育、勸誡和傳授生活經驗的工具。它對于過去人們的認識社會,了解過去人們的思想心理、道德觀諺語是理念、處事待物以及對當時社會所持的態度等等,都有一定價值。學習并正確運用諺語在寫作和談論時增強表現力,收到生動形象大有裨益。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