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崇禎皇帝自殺前為何還收葬魏忠賢遺骸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7 ![]() |
|||||
崇禎皇帝自殺前為何還收葬魏忠賢遺骸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殺,死前他干了一件令人驚詫的事情——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將死之人,為什么還要干這樣一件看起來沒用且自打耳光的事? 我們知道,崇禎在天啟七年繼位,八月底登基的他,僅僅過了兩個月,就開始對皇兄信任的大太監魏忠賢下手了。撤銷魏忠賢宮內外一切職務,發配到鳳陽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對魏忠賢由發配改為抓捕,錦衣衛派員對魏忠賢嚴加押送,對跟隨的余黨,立即擒拿。 魏忠賢曾經是大明王朝實際的掌權者,位高權重,生前做過很多壞事,害死很多忠良,但不得不承認,他治國理正的能力相當好。魏忠賢死得很慘,死后被碎尸萬段、懸首示眾。崇禎很為自己的做法感到驕傲。 魏忠賢心狠手辣,對權力欲望很大,但他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尤其在事關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的立場上,表現得深明大義。魏忠賢與秦檜的不同是,秦檜自私賣國,而魏忠賢自私不賣國。他曾經大膽啟用遼陽戰役后遭受讒言的熊廷弼。 據說發配途中的魏忠賢得知此訊時,正在一家客棧聽小曲, 逮捕令加上凄涼小曲,使魏忠賢萬念俱灰。次日凌晨,魏忠賢在住所上吊自殺。隨后崇禎皇帝開始討伐閹黨,對亂政太監開始大規模清算。 他下令召回諸邊鎮的鎮守中官,使宦官不能再擁有兵權。即位之初的崇禎帝,對宦官深具戒心,禁令不斷。下令宦官非奉命不得出宮門,讓宦官失去交接外廷的機會。 但是十七年后,崇禎皇帝又干了厚葬魏忠賢這等令人捉摸不透的事。有一種說法,是崇禎之所以這么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際,聽了隨從太監曹化淳說了這樣一句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顯然,在太監們心目中,魏忠賢比東林人那幫大臣更能干、更實用。那么,崇禎是不是最后也是如此默認呢?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崇禎執政十七年,最大的變化,是對宦官的態度的轉變,在執政之初,他殺魏忠賢,體現了對宦官極度厭惡心態,而在執政中后期,他對宦官的態度又好轉起來,回到了皇兄天啟皇帝當初的怪圈,重新起用太監。 這位痛恨宦官的皇帝,下令免去那些在天啟朝被逮捕處死的閹黨官員的“贓款”,釋放他們的家屬。 京畿衛戍之權、監督軍隊之權,統統交付宦官。從討厭到依賴。這是為什么呢?不能排除,是大臣無能與無忠,令其皇帝失望。其次,只有太監,對皇帝亦步亦趨、言聽計從。崇禎皇帝或許感到,大臣們離心離德,還是身邊的奴才太監最聽話、值得信任。 崇禎繼位時大明江山早已是搖搖欲墜,地方難民揭竿而起,關外清兵步步緊逼。在這種時候,大明朝需要一個強人,而不是一個怯懦的皇帝。崇禎并非昏君,他也想把國家治理好,可惜能力不行,做事優柔寡斷,沒有主見,而且小心眼,好猜忌。 在李自成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崇禎在生命最后時刻做了深刻反思,繼位當初,鏟除魏忠賢閹黨后,他重新起用了倡導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及復社人,但是這些人在國內動蕩、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懦弱、酸腐和無能令其大失所望。而洪承疇等能臣,又在關鍵時刻,投敵變節,令信任他的皇帝顏面掃地。 崇禎帝朱由檢臨死前,寫下一段著名的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顯然,這位亡國之君把亡國之責算在了外廷下大臣頭上,而沒有指責內廷的太監。而他信任的太監,在國家危亡時的表現又如何呢?史書記載,這批宦官“挾勢恣肆”,掣肘將領,侵蝕軍餉,避敵殃民,謊報軍情,冒功請賞……無所不用其極。 崇禎最后時期讓他們守城。結果李自成進京時一聲炮響,這支龐大的不男不女的特種武裝,立即作鳥獸散。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