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描寫大海的詩句有哪些(描寫大海的詩句古詩) | |||||
作者: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13 ![]() |
|||||
描寫大海的詩句有哪些(描寫大海的詩句古詩)中華文明雖然主體是大陸文明,但不乏海洋文化傳統。從古老的《山海經》開始,其中的“海”,雖然泛指各種水域,但也包括海洋;到明代鄭和下西洋,途徑太平洋到印度洋;無不顯示了中國人在海洋文化中的存在。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其中對大海的描寫也占了相當大的部分。中華詩詞中的海洋,有的是風景異域,有的是波瀾壯闊,有的是驚天動地,就是沒有憂郁悲傷,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胸懷。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詩人曹操站在政治家的角度來看大海,有一種四海一統的氣勢。他的《觀滄海》一向是海洋詩歌的典范: 當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讀到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當時沒有太多的感覺;這很正常,我生在一個內陸省份,沒見過大海,當然也就沒有太多感覺。后來上大學,在渤海灣乘船,當我在甲板上,看到陰森森、一望無際的大海,亮而無光的太陽,終于理解了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大海真的是大,大到吸收了所有直射到海面上的太陽光,讓太陽再也沒有陸地上的那種多彩奪目的光芒;大海之大,太陽之小,在海面上,太陽也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部分。所以,你腦海里就是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作為政治家,曹操心若大海,包羅萬象,日月星辰盡在其中。 同為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海洋詩歌存世;不同于曹操的是,李世民是見海思賢,想起了同樣與大海有關系的偉大帝王,其意義昭然若揭。他在《春日望海》中寫到: 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 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斷行。 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 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 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圖王。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 在李世民眼中,大海是“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在海上,大海就是世界,向下是在地上橫流,向上是接天涌。從大海上過來的“仙氣”是“凝三嶺”;從大海上吹來的“和風”是“扇八荒”。 在唐太宗眼里,大海是廣闊無垠的,“有形”而“非易測”;大海沒有發源地,是“無源詎可量”。 站在海邊,詩人很自然的想起兩個與大海有關,又建立了不世功勛的帝王,因此有“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漢武帝太始三年(前94)曾登之罘,秦始皇三十二年 (前283) 曾至此觀海,留有刻石。兩代帝王都建立了彪炳歷史的功績,自然值得詩人向往。 唐代詩人周繇寫出了唐人在大海上的感覺,那是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普通人在大海上,很容易產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想法。但唐人是何等的豪邁,豈會有無所依靠的感覺?詩人在《望海》中寫到: 蒼茫空泛日,四顧絕人煙。 半浸中華岸,旁通異域船。 島間應有國,波外恐無天。 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 蒼茫空泛日,四顧絕人煙 首句,“蒼茫空泛日,四顧絕人煙”是直抒胸意,并沒有自卑或豪邁的表述。一個“半浸中華岸,旁通異域船”,就顯示出大唐應有的豪情,我就是“中華”,一個堂堂的中央大國;往旁通的才是異域,是小國寡民。 “島間應有國”,顯示大唐人雖然自認是中央帝國,但也知道各種島國的存在;“波外恐無天”,則展現了大海之廣闊,唐人的應有氣勢。 以大海的寬闊,任何人到了海上,一種豪情會油然而生,哪怕他是極度婉約派詞人。清代婉約派詞人納蘭性德便是這種感覺,他在《浪淘沙·望海》中寫到: 蜃闕半模糊,踏浪驚呼。 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 釣得六鱉無。竿拂珊瑚。 水氣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壺。 “沐日光華還浴月”,其豪邁,與魏武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一樣的,大海給人的感覺,就是包羅萬象。 詞人想乘船出海去“釣得六鱉”,魚竿輕拂珊瑚,待到滄海變桑田,直接去向麻姑問道。婉約派詞人面對大海的豪邁,由此可見。 “水氣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壺”,水天相接,茫然間,大海就是一切,哪里有蓬萊仙島? 從宋代開始,中國的海上貿易逐漸興盛起來,中國人出海的經歷也多起來。因此,其間有不少詩人由于各種原因渡海乘船。大文豪蘇軾則因為貶謫而數次渡海,在遇赦北還渡海時,他寫下了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海上的風雨那是無規律可循,所以詩人說,“苦雨終風”,這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大海的風雨,二是說,自己人生的風雨。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也是語帶雙關,一是說海上忽然久雨放晴,二是說自己也是久貶遇赦。原因是什么?“天容海色本澄清”,自己本來就是清白的。 最后,詩人對“九死南荒”都沒有悔恨,因為這次遠游,特別是海上的經歷,是他平生最奇絕的經歷。 《太平洋遇雨》是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所寫的七言絕句,是在太平洋上遭遇大雨時有感而發的詩篇。全詩用氣勢磅礴的語言突出了作者心中的大志,展現詩人永不言敗的浪漫主義情懷。全詩寫到: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余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一雨縱橫亙二洲”,這只有是在大洋上遇雨才有的感覺,更是一個胸懷世界的奇才才有的豪情。在大洋上,只有天與地,更無其他,所有詩人才有“浪淘天地”的感覺。 “卻余人物淘難盡”,戊戌政變后的劫余人物不會被歷史浪潮滌蕩盡,表達了詩人不因為變法維新運動的失敗而退縮的壯志豪情。“又挾風雷作遠游”,豪邁,豪情,風云人物,“挾風雷”而來,又“挾風雷”而去,快哉,快哉! 在大海上固然是天氣變化無常,但晴天則是大美風景,是在大陸上無法看到的風景。北宋政治家兼詩人李綱就有幸遇到了這種好天氣。他在《北歸晝渡海風便波平尤覺奇絕成五絕句 其一》中寫到: 澄波不動琉璃滑,一望應須萬里馀。 舟行沖激浪花碎,如馭白云游碧虛。 澄波不動琉璃滑,一望應須萬里馀 “澄波不動”,海面像“琉璃”一樣光滑;一望萬里,橫無涯際。只有行舟才能激起浪花,而浪花瞬間就碎了,感覺船行在白云上一樣,我就像在碧空虛無中游覽。 那種感覺,是海上航行比較少有能遇到的,海上一般無雨,晴天,也會有風。像這種既晴朗又無風的天氣,比較少遇到。所以,詩人也就有“如馭白云游碧虛”的感覺。 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有較多的出海經歷,他寫的關于大海的詩詞也比較多。這首《出海》也寫得豪邁、大氣: 一團蕩漾水晶盤,四畔青天作護闌。 著我扁舟了無礙,分明便作混淪看。 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 我愛東坡南海句,茲游奇絕冠平生。 一團蕩漾水晶盤,四畔青天作護闌 中間是一輪圓月,四周是海水蕩漾;而青天則作為圓月的護欄。“分明便作混淪看”,月光清亮,一切都看得分明,但四周“極目皆水,水外惟天”,所以,只能“作混淪看”。水天一色,玉宇澄清,這樣絕倫的景色,讓我產生了“乘槎上太清”的豪情壯志。 最后一句,“我愛東坡南海句,茲游奇絕冠平生”,既表達了與蘇軾一樣,對大海的喜愛;同時,在人生道路上,也和蘇軾一樣,豁達且不墮其志。 明末詩人汪楫則獨辟磎徑,描寫出海后,回望起點的風景,那將會是怎樣一種感覺呢?詩人在《過東沙山是閩山盡處,同石來次蕭給事韻》中寫到: 揚帆從此別嶕峣,鉦鼓爭鳴大旌飄。 蹙浪誰知三老健,跳波真有百靈朝。 砰訇地軸聲初轉,蕩激天河影共搖。 去國回看忽千里,無邊藍水接青霄。 砰訇地軸聲初轉,蕩激天河影共搖 一句,“蹙浪誰知三老健,跳波真有百靈朝”里的“蹙浪”和“跳波”,把大海寫得太調皮了。“砰訇地軸聲初轉,蕩激天河影共搖”,調皮歸調皮,但威力是驚人的,聲音是“砰訇”,像是把地球震動了;而風浪則“蕩激天河”,天河的影子和海水一樣搖動。 “去國回看忽千里,無邊藍水接青霄”,等一切安定下來,回頭看來時路,卻是去國忽千里了,滿眼是無邊的藍水,藍水的盡頭是青天,哪里還有來時路? 這首一首少有描寫出海漁民辛苦的詩篇,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深刻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荒淫無度的控訴。唐代詩人王建在《海人謠》中寫到: 海人無家海里住,采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前面說了,海上風雨無常,天氣風云變幻莫測,一句“海人無家海里住”,我們就能想象其中的艱辛。后面說明漁民“海里住”的原因,“采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這句,進一步描寫海上的艱辛,是“惡波橫天”,在海上,漁民除了要與海浪搏斗,還會遭遇“山塞路”的窘境,那真是“上天無門”。而充滿了鮮明對比的是,“未央宮中常滿庫”,統治階級其實不需要那么多的珍珠玉貝的。 真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
民間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