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來自洛水鎮 | |||||
作者:佚名 經典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8/22 ![]() |
|||||
來自洛水鎮在黃繼光團空降兵部隊的幫助下,部隊官兵僅用兩天的時間,在倒塌的房屋中清理出場地為孩子們搭建帳篷學校,我和幾名來自各地的大學生成為學校的首批自愿者。 帳篷學校建成后,洛水鎮上許多村民都來參觀,地震剛剛已往,重建故里迫在眉睫,能把終日徜徉在廢墟中的孩子們送進帳篷學校讀書,是村民們最期待的。 招生的場面很熱鬧,村民們圍著我們詢問學校上什么課,幾歲的孩子能入學等問題,有位年約四十歲的阿姨,在人群中很特別,整整一個下午,她都安靜地坐在帳篷區外那塊殘裂的花壇邊,望著深藍色帳篷搭起的教室,眼光空洞且迷離。 夜幕來臨,村民們紛紛離去,阿姨從花壇邊站起走過來問我:“這里收六年級的學生不?” “收,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我們都接待。”我很熱心地回答,隨手遞給阿姨一張學生資料表。 阿姨看到表格,馬上別過身,拼命地抑制正在流淌出的眼淚。 “我閨女(daughter)如果不被砸死,也能來這上學。”瞬間的悲慟襲來,阿姨再也支撐不住,嗚嗚地哭起來。 冷場,尷尬,我們都會在剎那間失去表達方式,誰都不知如何來安慰這個傷心的母親,很遺憾,幾位自愿者老師站在阿姨身邊抹眼淚。 過了一會兒,阿姨情緒稍穩定些,她含著眼淚笑著安慰我們:沒事了,打擾你們了老師,我走了。 “阿姨,請等下!”我回過神,追上去叫住她“為您的孩子也報個名吧,從明天開始,她就是我的學生。”我脫口而出,這世上再沒有一種離開,比母親失去孩子更讓人心痛,我不想阿姨空空而去,從此人生再沒有期待。 “可以嗎?”阿姨不可思議地望著我。 “可以!可以!”自愿者們紛紛拿出紙筆,預備認真記錄那位特殊學生的信息。這不謬妄、更不是玩笑,我們愿意陪著阿姨一路相信,她的孩子不曾離開。 “木易楊,露水的露。”阿姨和許多送孩子上學的母親一樣,一筆一畫地在自紙上寫下她閨女的名字。(之后,六年級真有個同名叫楊露的女孩兒來上學,不知是巧合依然天意,每當老師叫到“楊露”的名字,我不知道遠在天國的那個女孩兒會不會也輕聲地應一句:到!) 我以為,給楊露報名是安慰傷心母親的一種方式,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阿姨會以這樣的方式回報她的感激。 當天晚上,阿姨一進學校就把背后那只碩大的編筐放在花壇邊。然后將編筐里的純凈水一箱箱搬出來。六箱水齊齊攤開,擺在花壇上,引來許多人圍觀。 在那種特殊時期,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地下自來水根本無法飲用,每家每戶居民都是按定量到政府領取飲用水,所謂定量,按需提供,夠用便可,可見無污染的純凈水比黃金還要珍貴。 一個三口之家,最多分到八箱水,阿姨搬過來這六箱水,等于從現在開始,他們家的飲用水要省之又省,在飲用水緊缺的事先,這樣的贈予,彌足珍貴。沒有去過災區的人,體會不到水是生命之源這幾個字的重重的,阿姨形同為我們打開生命之門。 阿姨曉暢不管她說什么,我們都不會收下這水,爭執到最終她冒充自己搬水回編筐時把腰扭到,趁我們七手八腳去拿醫藥箱的空當,她一路小跑地離開帳篷學校。 自愿者們約好般,辨別搬起水,循著阿姨的方向追去。過了好久,他們又垂頭喪氣地回到,手里依舊捧著那些水。就在學校的不遠方,立著楊露的墳,沒有人再往前半步,沒有人會去打擾一個傷心的母親。 兩個月后,政府為災民興建的板房一切竣工,孩子們有了條件更好、正規化的學校,我們帳篷學校也完成為使命。為了讓孩子們記取這段特殊的日子,我們和部隊的官兵們為帳篷學校舉辦了結業典禮。那一天,326張結業證發到最終,只剩一張無法送達。 “既然是我們的學生就要給她一個畢業典禮,校牌,結業證,書包,學生應該有的,楊露一個都不能少。”—位自愿者老師的話,燃起我們心中的沖動。 我和學校六位自愿者手拿著蠟燭,校牌,結業證;書包,神情肅穆地去看楊露。這是一個非常大略的無碑墳,聽助教說因為事先條件倉促,阿姨只用了幾塊木板和泥土堆就,孤荒的墳前飄落著一些雜草。不遠方,再向前走十米,僅僅十米距離外,是我們一片蔥綠,生氣盎然的帳篷學校。楊露與她的昔日同窗,生死之隔,遙遙相望。 2008年8月,那個幽靜無風的下午,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自愿者,為他們不曾晤面的學生,舉行一場莊嚴、無聲的結業典禮,沒有墳香祭拜,沒有水果花香,三根撲滅的香煙立在楊露墳間,希望這個女孩兒在天有知,收到我們的惦念。 離開洛水前,我們把各地捐給學校的電風扇送到急需幫助的村民手上,楊露家在我們首批選定對象中。她家的草房剛剛搭起,房屋內惟一可以算得上家具的就是兩條窄窄的四腿長凳,聽到我喊阿姨,阿姨匆忙地從屋后奔出來,一邊跑一邊放下手里的鐵鍬:“老師,你們來啦!” 她一向喊我們老師,很親切,很自然那種稱呼,像是我們真的教過她的孩子。我也知道多少年后的重逢,她依舊會這樣喊我。 阿姨說什么都不要我們送來的電風扇,又通知我們樹里的誰比她更難,更需要幫助,談起楊露,她不再是淚水盈眶,臉上的表情是一位母親的慈祥透著憂傷。 她還找出楊露生前的許多照片給我們看。每一張照片,都有那個清秀俏麗的小女孩兒的笑臉,在照片最底下我發現一個熟悉的紅本,那是我們帳篷學校第326個學生的結業證。 |
|||||
經典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