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百丈竿頭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1/29 ![]() |
|||||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大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向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個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說,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這就是“百丈竿頭”的由來,“百丈竿頭”又作“百尺竿頭”。 ——《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 【求解驛站】百丈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養到極高的境界。后來泛用以勉勵人產不要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繼續努力,不斷攀登高峰。 【活學活用】這位老作家衷心希望國人的文學創作能夠再接再厲,~。 【妙語點撥】做人要有“百丈竿頭,更進一步”的積極態度。有句話說得好:“態度決定命運,選擇決定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但這一切都需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保持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你人生低谷時期才會早一天迎來柳暗花明的驚喜;保持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你人生的巔峰時期,才不致于墮落,失去目標,才能夠讓自己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夢想中的生活。 【近義】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百丈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尺竿頭”。比喻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繼續努力,不斷攀登高峰。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ji)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梁山泊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不僅山青水秀,而且哺育了一代英雄豪杰,到處都有他們的英雄業績被人傳頌。下面講的是一個流傳不衰的故事。 宋江寨頂上有一口長四尺、寬四尺的大井,傳說是當年梁山泊英雄們在巖石上人工鑿成的。人們都稱之為英雄井。 這英雄井說來也真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井里放個大葫蘆瓢,誰若渴了,伸手就可舀井里的水喝。井水更是出奇的甘甜。樹葉能泡出香茶,澆樹能枯木逢春。鳥兒喝了歌喉百囀,馬兒喝了千里追風。人若常飲,會力增千鈞。據說鄉里一位百歲老翁,已經抬上靈床,灌下英雄井的水,立時起死還陽。城里一名***中了瘋邪,喜怒無常,有人討得英雄井的水給她煎藥,一身透汗之后,過了三日就康復了。因此,來討英雄井水的人絡繹不絕。 水泊英雄被招安以后,人去寨空,英雄井水一落百丈,人們再也無法飲上一滴井水了。當地一家財主想要測得英雄井的深度,選派了二十一名家丁,用了四十九根麻繩,結果也沒探到井底。據說英雄井直通東海龍宮,一般凡人怎么能探得到底呢?每到霧天,牧羊人經常見到刀槍劍戟露出井口,據說是英雄們的神魂再現。聽了傳聞之后,城鄉大小貪官惡煞,每每心驚膽寒,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后來,凡到梁山泊的游人,都要參觀英雄井。有人說,在山頂投入井內一塊石頭,下到山腳時,才能聽到石頭落水的響聲。 【典故】偃然按兵不動。《荀子·王制》趙簡子按兵而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行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后不肯做 【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相反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同韻詞】誑時惑眾、興戎動眾、省吃細用、言必有中、一心兩用、厚棟任重、恩威并重、行師動眾、調詞架訟、欺世惑眾、...... 【邂逅語】下象棋不走卒 【造句】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干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采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于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么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干,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吳書.諸葛烙傳》,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權見而奇之,謂瑾曰:“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三國時,東吳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他有個兒子叫諸葛恪(ke),從小聰明伶俐,口才極好,善于言辭,孫權對這孩子很寵愛。 有一次,孫權在朝廷設宴,六歲的諸葛恪隨父參加。諸葛瑾的臉長得特別長,孫權想開他的玩笑,乘著酒興,命人牽來一頭毛驢,在驢的長臉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字,借以譏諷諸葛瑾臉長似驢。眾人見了,捧腹大笑,諸葛瑾也感到很尷尬。諸葛恪見了,走到孫權席前,跪請添寫二字。孫權命人將筆拿來給他。諸葛恪在“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寫了“之驢”二字,這樣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滿座大臣見了無不驚訝嘆服,孫權見諸葛恪如此機敏,十分高興,當場把毛驢賞賜給他。 又有一次,孫權問諸葛恪:“你父親和你叔父諸葛亮相比,到底是誰高明?”諸葛恪答道:“我父親高明。” 孫權要他說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說:“我父親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卻不懂得這個道理,當然是我父親高明。” 孫權對諸葛瑾說道:“人們都說藍田生美玉,名門生賢良,真是名不虛傳呀! 出處《晉書·王助傳》殉(xun)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說議皆淘所草。釋義用來贊譽寫作才能極高,并用來稱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a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