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滅絕之后》讀后感800字!
《人類滅絕之后—未來世界動物圖鑒》一書,顧名思義,該書主要描繪了人類滅絕5000萬年之后的生物世界。在生物世界,我們一直喜歡溯游而上,癡迷于破解恐龍滅絕之謎,試圖從遺跡中窺見億萬年前的生物世界;但是我們可又曾想過順流而下,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探尋人類滅絕之后,不被人類打擾的未來生物世界又是怎樣?
《人類滅絕之后》一書剛好回答了這個問題,作者基于生態學和進化理論,推想了可能出現的新物種的外貌和生物習性,并配以各類圖片加以展示,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另外,在邏輯體系方面,作者首先對現存生物世界的發展歷史和進化體系進行論述,接著用人類時代之后的生命加以過渡,搭建起現實與未來之間的橋梁,最終引申到全書最重要的主題:人類滅絕之后的生物世界。全書邏輯體系流暢,一氣呵成,令人印象深刻。
同時,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作者在論述5000萬年之后的生物世界時,不論是大的章節還是章節里的每一小節,作者都從生物鏈的科學規律出發(即金字塔的塔基是植物),首先探尋的是林地和食草動物的進化與發展,其次才是生物鏈上更高一級的食肉動物與大型動物,由此可見作者的嚴謹與細致。與此同時,在章節的安排上,作者首先從適宜人類居住的溫帶探究未來的生物世界,隨后逐漸向兩極與熱帶展開探究與論述;在每一章內的安排上,作者大體沿著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地表動物—樹棲動物的順序進行論述,環環相扣,邏輯嚴謹,條理清晰,可讀性強。
胡適之有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此雖謂治學方法,但放在此處用以形容作者構想人類滅絕之后的生物世界亦不為過。作者在遵循現有生物樣態和生物進化規律的基礎上,結合人類滅亡5000萬年之后的板塊構造和自然環境,探尋了未來生物世界的圖鑒,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多彩多樣的生物畫卷。與此同時,我們驚嘆于作者超群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論是新生物種的名字(兔鹿、象鼠、地虎等)還是新生物種的樣貌都體現了這一點。再者,作者在妙趣橫生的構思想象和嚴肅認真的科學規律之間達到了完美平衡,致使讀者在閱讀此部分時并不覺得作者描繪的是未來生物世界,仿佛就徜徉于現存的生物世界中,可見作者的苦心孤詣和功力深厚。
未來已來,我們終有一死,但宇宙里一定永遠有生命將繼續存在,也許在這里,也許在那里,在這本書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