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于姓的起源_于姓的全國分布、名人故事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26 ![]() |
|||||
于姓的起源_于姓的全國分布、名人故事于姓有兩個主要的來源,一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后代,以國為氏。據《廣韻》記載,周初,周武王大舉分封諸侯,把自己的兒子姬邘叔封于邘國(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后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人姓了邘,有的人則去邑旁姓于,稱為于姓。 另一支源于北魏時的萬忸于氏。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后隨鮮卑改之,又復于姓。 河南泌陽縣北部一帶原是古于邘國所在地,當然也是于姓的發源地。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播遷到山西、安徽、陜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軍閥紛爭割據,于姓大舉南遷于東南廣大地區;隋唐時期,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望族;宋時,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到了清代,于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如今,于姓尤以湖南、陜西、遼寧等省居多。 于公:漢代東海郯(今山東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執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以善于決獄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談。 于吉:一作干吉,瑯琊人(今山東膠南),東漢末期的著名道士。所著的《太平清領書》傳世。 于志寧:字仲謐,京兆高陵(今屬陜西。┤耍拼倮。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并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永樂19年,于謙考中了進士。曾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職。 于謙祠于謙祠在北京市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于忠肅公祠”。成化二年,憲宗皇帝(即朱見深)特詔追認為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歷18年時又將其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于謙塑像。清順治年間,于謙祠被廢。清光緒年間于謙祠又被重新修建了。 于謙祠坐北朝南,東邊為于謙的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掛著寫有“熱血千秋”的一塊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里面供有于謙的塑像。1890年,抗擊八國聯軍的愛國集團——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2003年,有關部門又進行了修建。這也是自光緒年間于謙祠復修過后,近百年來的首次修繕工作。如今,于謙祠已成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大清官于謙在擔任兵部侍郎時,有一次他從河南回京,身邊的人勸他按當時官場的風氣,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進京給朝中的權貴送禮,以便求得庇護和重用。于謙擺了擺手,并舉起兩袖笑笑說:“我帶有兩袖清風!” 于謙就這件事還特意做一首題為《入京》的絕句:絹帕蘑菇并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詩的一、二句是說,絹帕、線香、蘑菇原來是民間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土特產,只因為官吏征調搜刮,倒使人民遭殃了。三、四句中的閭閻是指古代平民居住的里巷的門,常代指平民百姓。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無論何時還朝,我什么物品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進京朝見天子,免得百姓說短道長。全詩生動地反映了于謙不巴結權貴,為官清正的高尚品質。 后來,人們便用“兩袖清風”一語來形容為官清廉的官吏,有時也喻指清苦的文人學士。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