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紅土地·古算題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16 ![]() |
|||||
紅土地·古算題提起小時候,數學家謝庭藩教授又想起了紅土地和古算題。 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謝庭藩出生在江西玉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房后是山,房前一塊平地,幾株香泡樹,兩代人耕耘在紅土地上,吃的是雜糧蔬菜,穿的是粗布襤衫。小庭藩的出生為農家注入了新的希望。父輩們覺得村上的老師有文化,了不起!盼著小庭藩長大了能走出深山,當個老師。 伴隨小庭藩成長的,是家鄉的紅土地;謝庭藩心中敬愛的,是紅土地上的父老鄉親。紅土地是貧瘠的,也是豐沃的。紅土地上的農民,像那任憑風吹浪打也不轉移的石壩,淳樸而堅實;像那任憑崇山峻嶺阻擋也不退縮的溪流,堅毅而執著。有一件事給小庭藩留下了不滅的記憶。1944年,日本兵侵占了煎莊。小庭藩叔叔的兩個朋友殺了個侵略者,緊接著日本人就殘酷地抓了十幾位鄉親,有的就被殺害了。后來,小庭藩記得就在日本兵殺害鄉親的那天晚上,爸爸拉著他的手說:“要記住我們是中國人,愛國就要有本事,就要把書讀好……”似是自言自語,似是叮囑小庭藩。村校啟蒙老師上的第一課——“亡國奴真痛苦”一直縈回在他幼小的心里。 1945年春風吹拂了這塊紅土地。日本投降后,謝庭藩到鎮上去念小學。從周源村到八都鎮,山路5里長,山嶺很陡,拾級而上,其中有條最陡的小路,共有198個踏步。開學那天,小庭藩換上漿洗干凈的衣褲,背上大箬帽,挺神氣地跟著父親,一副“去學本事”的樣子。到了學校,父親恭恭敬敬地交上省吃儉用積下的錢,說:“老師,托您了!兒子長大能當個老師就了不起!”從此,一個赤腳的小男孩,每天都會走過那198個踏步,到鎮上念書。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冰天雪地。 謝庭藩總覺得鎮上的老師了不起,就像紅土地,樸素而又美麗。 小庭藩喜歡老師教的課文,比如1941年進村校讀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你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他也是中國人”……他記得很牢很牢。雖然年幼,但他知道要讀好書,學本領,中國人要愛國,愛國得有本事。謝庭藩喜歡看《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喜歡把小說中的故事講給也想念書的放牛娃聽。 說他最喜歡的,那當然要算他的數學老師,他喜歡數學老師,數學老師也喜歡他。那些奇奇怪怪的古算題更使他想了又想。有一個夏天的晚上,村子里的人們飯后在乘涼,叔父從兜里摸出一把黃豆,捏在手心,對他說:“一把豆子,3顆3顆地數多2顆,5顆5顆地數多3顆,7顆7顆地數多2顆。問這把豆子有幾顆?”話音一落,一些小朋友就使勁嚷:“2顆!5顆!11顆!……”叔父笑瞇瞇地一聲不吭,謝庭藩小腦袋靈活地轉著,也一聲不吭。謝庭藩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沒想個水落石出,便不吭聲。當時說不出,放學后,走在198個踏步上,他還在想;在山坡上放牛割草,還在想。直想到第四天上午,上學時走在半山上,突然他想出來了,“23顆!還可以是128顆,233顆……”他飛快地跑到學校,找到老師,告訴老師這個問題以及自己湊出來的過程。看著氣喘吁吁的學生,老師和藹地問:“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接著又說了四句口決,讓小庭藩背熟它。“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技,七子團圓正月半,除百零五便得知。”小庭藩一遍又一遍地背著……不知不覺中,明白了口訣中的每句話其實都是一步解法。比如第一句“三(3)人同行七十(70)稀”,是說除以3所得的余數用70去乘它,因為70是5與7的倍數,而又是以3去除余1的數;第二三句,依次類推;第四句“除百零五(105)便得知”,是說把上面所得的三個積相加,如果大于105,那么便減去105的倍數,得出來的差就是要求的這個數。小庭藩終于列出了算式:2×70+3×21十2×15=140十63十30=233,233—105—105=23。所以這把豆子最少是23顆。老師表揚了他,并告訴他這其實就是道有名的古算題,稱為“韓信點兵”。從此,對如“和尚分饅頭”、“雞兔同籠”等古算題,謝庭藩覺得有趣極了。從此,一個奇妙無比的數學王國就由一道道古算題開始,展現在謝庭藩的眼前……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