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兼顧利害——孫子兵法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9 ![]() |
|||||
兼顧利害——孫子兵法讀后感1500字: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八篇“九變篇”的第三部分,兼顧利害。 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明智的將帥考慮軍隊作戰問題,總是兼顧利害兩個方面。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條件,便能把事情辦好: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因素,禍患就能設法化解。因此,要用對敵國有害的事情去威懾他,迫使他屈服;要用敵國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去困擾他,使他疲勞不堪;要用利益引誘調動敵人,使他聽從我們的驅使。 戰場上的利與害是一對矛盾。從靜態角度觀察,兩軍交戰,對己方有利的,對敵方必有害,反之亦然。利與害又有統一的一面,在此時此地是利與害,在彼時彼地未必是利與害。 從動態角度看,利與害又互為纏繞。比如利于己方展開進攻的方向,又正是敵方重兵把守之處,這是利中有害。而兵陷死地之后,又往往能喚起將士死中求生的決心,這是害中有利。 正因為利與害的對立統一,互相制約,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所以孫子的“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告訴我們: 第一,明智的將帥在考慮戰爭問題時,要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害,不要見利忘害,也不要見害忘利。 第二,要利用敵人貪功求利心理,巧妙調動敵人,達到化敵之利為敵之害,化我之害為我之利。 “智者之慮,雜于利害”強調興兵作戰一定要兼顧利害,不能只貪功求利,草率用兵。 春秋時期,晉獻公欲滅掉虞國和虢國以擴大地盤,先派荀息帶上名馬、寶玉出使虞國,向虞侯街路出兵去打虢國。宮之奇勸諫虞侯道:“虢國是我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我國也隨之滅亡了。可虞侯貪圖晉獻公送的罕世之寶,不聽宮之奇勸諫,借路給晉軍。讀后感·晉軍滅虢之后路過虞,虞侯出城犒軍,晉人一擁而上,捉住虞侯,奪回名馬、寶玉,順手滅掉了虞國。 虞侯貪利不思害,為貪珠玉財報而導致亡國。兩軍交戰,利與害是客觀存在的。軍事指揮員要做到趨利避害,化害為利,就應在順利時多慮可能之害,防患于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突破到了離柏林六十公里的奧得河,勝利在望,全軍上下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可朱可夫元帥卻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發現由于進攻神速,后方的補給一時跟不上,蘇軍還出現了掉隊的現象。 他記得大戰初期,德軍攻到離莫斯科三十公里之處時,補給線太長,側翼出現空襲,自己就利用這一空隙從側翼反擊,一舉挫敵,扭轉戰局。 現在情況倒過來了,德軍會不會也利用空隙,從側翼包抄我們呢?于是他下令部隊放緩進攻速度,收縮戰線,同時向側翼派出坦克部隊。結果,坦克部隊遇上了敵人包抄的反擊部隊,由于朱可夫元帥事先做出了預防,使蘇軍順利地攻占柏林。 “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一個成熟的指揮官,不僅在順利時要預見可能會有的禍害,在危難時刻也應該多尋有利因素,不能喪失必勝的信心。 在制訂企業經營戰略時,”雜于利害“是必須予以充分重視的一條原則。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往往兼有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雜于利害“就能發揮有利因素,盡量消除不利因素,使制訂的戰略措施更有利于企業的穩定與發展。 這幾天,學習到人性就包括趨利避害,說到底,兼顧利害就是此意了!作者:浩瀚若煙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