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讀巴金的《家》讀后感1000字左右作文:
第一次接觸《家》這本書是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翻看第一頁時便感覺這是一個令人悲憤的結局,盡管如此,我還是想要繼續讀下去。帶著非黑即白的幼稚痛恨覺新的懦弱,可憐梅和鳴鳳的悲慘,羨慕覺民的穩重和覺慧的勇氣。若干年后重拾這本書,除了感嘆當時封建社會的可悲,也讓我看到他們反抗命運卻被命運束縛的無奈。記得有這么一句話:“風雪會長久管制這個世界,明媚的春天不會回來了。”他們期盼著春天的到來,可春天來了也如同灰暗的冬天,沒有任何的色彩。我想在《家》這個故事里,無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覺新,還是想要掙脫命運束縛的覺民、覺慧,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符號。
“雪已經停住了,風也漸漸地減輕了它的威勢。墻頭和屋頂上都積了很厚的雪,在灰暗的暮色里閃閃地發亮。幾家燈燭輝煌的店鋪夾雜在黑漆大門的公館中間,點綴了這條寂寞的街道,在這寒冷的冬日的傍晚,多少散布了一點溫暖與光明。”不論是對兄弟三人還是路邊的行人,這樣的景象會讓人覺得房屋好像都有著生命的跡象,他們的“高家”似乎還是存在那么一絲溫暖的。對于兄弟三人而言,盡管從小接受的是家庭迂腐的教育,但善良的本性讓他們還是心懷一份溫暖,一絲希望。對路人而言,在那黑暗寒冷的夜晚,至少還有這么一處給了他們一點點光明,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行的步伐。
在那個封建禮教肆意橫行的年代,人們面對命運的安排,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接受,有人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也要沖出家的牢籠,更多的人是哀嘆命運的不公而又默默不爭。試想,若是他們生在一個全新的家庭,他們的戀情也不會那么悲哀;若是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力,他們的故事也不會那么令人悲憫;若是沒有家這個牢籠,他們也不會藏著兩面性的臉龐。如今看來,有些憐悲大哥覺新。在舊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下,一出生的覺新就被命運的枷鎖套牢,覺民和覺慧也承載著這世間的無奈與苦楚。有時會想,經常陷入兩難境地的大哥,犧牲了自己原本向往自由的心。讀后感·而他的弟弟們也是因為有了他的庇護,才可以毫無顧慮的追求想做之事。更重要的是覺民和覺慧都接受了新時期新思想的熏陶,有著比覺新更多的勇敢,更想沖出家的牢籠。大哥覺新最后決定讓覺慧遠離這個家,去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亦或許這本身也是大哥想要的幸福和自由。我想三兄弟的人生也在詮釋著家最本真的意義,彼此成就,彼此犧牲,這可能就是家所帶來的溫暖。
如今再讀這本書,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盛世與衰敗,還有覺新懦弱背后的善良和自我付出,覺民覺慧爭取自由的無畏和勇敢。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家是心中最溫暖的港灣。在他們看來,家也是最溫暖的地方,正如書中結尾寫到:“覺慧懷念了他的家曾經給他的溫暖”。他們三人趨光行走,在陽光與陰影中徘徊;他們嘲弄命運卻又雙雙起舞,凝視世間風塵起落;他們用自己流淌的骨血,灌溉著無望的愛情與人情。
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家庭也逐漸被人遺忘。雖然故事的結局是悲哀的,但覺慧向往的自由和光明卻鼓舞著每一個想要奮進的青年!之于當代青年而言,如果我們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只愿后來的我們在拼搏的道路上記得回來這寧靜的港灣——家。作者:王若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