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治服了洪水,做了天子后,就想到再給人民做些好事。他半生奔波,幾乎走遍了九州的山山水水,熟知各地都有哪些山精水怪、魑魅魍魎一類害人的妖物。為了使人們出門時能夠有所防備,禹便用九州州長們貢獻上來的九堆鋼鐵,在荊山腳下鑄造了九個寶鼎。據說一個寶鼎要九萬人才能拉得動。可見是怎樣的龐然大物了。每個寶鼎上都刻繪了天下各地毒蟲惡獸和鬼魅精怪的圖像,讓人們一看就曉得哪一方有什么害人之物,預先知道防備;將來出門遠行,也心中有數,趁早帶上降服妖怪的武器和法寶,便不再受害了。禹把這九個寶鼎擺放在宮門之外,叫人們參觀識別,成為旅行指南圖。所以禹鑄鼎的本意是教導人民辨認奸邪,并不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功德。
九個寶鼎傳下去,從夏代傳到殷代,又從殷代傳到周代,漸漸成為傳世的國寶,被帝王珍藏在廟堂里,其辨識奸邪的作用也消失了,終于成了權位的象征。
對這九個寶鼎,歷代的野心家們一直很感興趣。春秋時楚莊王率兵攻打陸渾戎(小國名),走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固定王派使臣王孫滿去接待他。席間,莊王向王孫滿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頗有取周王朝而代之之意。善于外交辭令的王孫滿說了一句含有諷刺味的話,“在德不在鼎。”意思是說,國君統治天下在于是否有德,不在于是否有鼎,使楚莊王碰了一鼻子灰。后世便把這個典故稱為“莊王問鼎”或“問鼎中原”,成為野心家要奪取帝位的代名詞了。
《漢書·郊祀志》:“禹收九牧(九州州長)之金,鑄九鼎。”《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九塊),鑄鼎象物(刻繪了怪物的形象),百物而為之備,使民之神奸(辨別鬼神怪異之物)。”禹鑄九鼎,目的在方便百姓,造福于民,因此人們對他感恩戴德,上下和諧無間,共同享受著上天賜給的幸福。九鼎成為德的象征。
瀏覽更多關于大禹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