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巴菲特曾被拒門外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9/6 ![]() |
|||||
巴菲特曾被拒門外與巴菲特吃一頓飯要多少錢?中國人趙丹陽愿意出211萬美元,并于 2009年6月24日“正式吃成”。2010年巴菲特某頓午餐也拍賣出去了,有人愿意出168萬美元。 不過,當初巴菲特大學畢業的時候,和你我一樣,可落魄了:巴菲特愿意為心儀的公司無薪工作,老板還是拒絕了他,只好到父親的公司報到,卻也表現平平。 線歲的高中畢業生巴菲特立志要到哈佛商學院深造,出乎意料,面試官拒絕了信心十足的巴菲特。太丟人了,他當時第一個想法是“我怎么跟父親交代呢?”。 優秀的高中畢業生深受打擊,作為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巴菲特求職第一份工作時,也受到重重一擊。 證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22年,首次給出A+的成績就被這位得意門生摘得。為了畢業后能繼續追隨自己的偶像,巴菲特提出了一個似乎無法拒絕的要求:不要薪水為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結果,格雷厄姆竟然拒絕了這一請求。原因是:當年猶太人被華爾街拒之門外,格雷厄姆更想把一些機會留給猶太人。 這是巴菲特自己的回憶:他人很好,只是說,“看,沃倫。在華爾街,大型投資銀行不雇用猶太人。我們這里只有能力聘用為數不多的員工。因此,我們只用猶太人。”辦公室里的兩位女性雇員的確是猶太人,公司所有人都是猶太人。這有點像是格雷厄姆版本的“反優先雇傭行動”。事實上,50年代真的存在對猶太人極大的歧視,對此,我很理解。 將老師奉為神明的巴菲特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格雷厄姆不認為與他存在個人交情。一朋友說,這對巴菲特打擊很大,對他而言是“一種耐受力的考驗。” 還好,巴菲特有一個不算混得太糟的老爸,他來到父親開辦的巴菲特-福爾克證券經紀公司工作。 別以為巴菲特從此一飛沖天。巴菲特嘴巴很笨,要做股票推銷員可是件苦差事。他只能怯生生地向自己最熟悉的人開口,他開始打電話給自己認識的最安全的人——姑媽和大學朋友們推銷他喜歡的股票。要命的是,他還讓自己的親戚朋友虧了錢。 那些大客戶們并不把他當回事。都是先從巴菲特那里得到股票推薦,再拿著這樣的信息向更資深人士驗證,并在其他經紀人那購買股票。 巴菲特開始憎恨像“開藥方”一樣的工作,他要尋找方法讓自己對這個工作少點依靠。他一直都喜歡做生意,于是和一朋友合伙買下一個加油站。 在這段職場不適應期,他還彌補了自己不善言辭的缺陷。 《巴菲特傳》作者認為,巴菲特在父親的公司取得的最大進展并不在投資上,而是去聽了戴爾·卡內基的公眾演講課。上完卡內基的演講課以后,巴菲特來到在奧馬哈大學,講授“投資學原理”的課程。一學一用,巴菲特的“演講技巧”進步神速。 了解巴菲特初期職場歷程,我們能感悟到:1、年輕人都要經受得住職場不適應期,哪怕是優等生,因為誰都不知道現實會怎樣,我們卻要應對現實;2、多方位前進,巴菲特學習演講、學做生意以應對不適應期,年輕人切記不要坐以待斃。3、一定要對某種什物鍥而不舍。 追隨格雷厄姆最能表現巴菲特的鍥而不舍精神。起初是對格雷厄姆公司的追隨,其后,是體現在對格雷厄姆投資精神的追隨。要知道,巴菲特自己一直暗中做投資,他的投資回報遠比公司高出許多。自從1950年離開大學到開創自己的公司的1956年,巴菲特的個人資產已由9800美元猛增到14萬美元。 畢業的3-4年間,巴菲特一直與本杰明·格雷厄姆保持通信往來,還定期從奧馬哈到紐約走訪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巴菲特傳》中記述到:“像他一樣執著于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學生并不多見”。 巴菲特最終被聘用了,他激動萬分,當即飛往紐約,來到新的工作崗位上,比正式報道日期提前了一個月。 巴菲特: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專注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