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20世紀文學之父——卡夫卡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8/28 ![]() |
|||||
20世紀文學之父——卡夫卡在世界文學史上,作為一個文學大師,卡夫卡極為罕見的不是本國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么“時代的良心”。他在身份認定上的矛盾性與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沒有歸依之所:他是奧匈帝國的臣民,卻生長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做小職員。他的母語是德語,血統卻是猶太人,但他終生與猶太人的生活、宗教和習俗又保持著非常大的距離。他只能帶著曖昧的身份幽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關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個體在一個異質的世界面前的孤獨、不適與絕望。而正是這些,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學成就,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等并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的一生,平凡而短暫。他于1883年7月出生在當時奧匈帝國的布拉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兄妹4人,他是長子。父親是一個白手起家的猶太籍百貨批發商人,專橫、粗暴,是家庭中的一個“暴君”。卡夫卡中學畢業后,一度學過文學和醫學,但不久迫于父命,不得已進布拉格德語大學攻讀法律,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在法院實習一年,后即在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工作。自1908年起直到1922年因病離職為止,他始終在一個半官方的工人工傷事故保險所任職。平生足跡也只到過鄰近的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瑞士的一些城市。 卡夫卡自1917年開始咯血,從此患上了結核癥,身體羸弱,至1924年6月病逝于維也納郊外的基爾林療養院,6月11日葬于布拉格斯特拉施尼茨猶太公墓,只活了短短41歲。他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始終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是在他去世前半年,與一位名叫多拉?迪曼特的希伯萊語女教師以同居方式一起生活,陪伴著他直至離開人世。 卡夫卡是一位勤奮的業余作家。他自幼喜愛文學,閱讀和研究易卜生、斯賓諾莎、尼采、克爾凱郭爾及達爾文等人的文學和哲學著作。大學讀書時就開始文學創作,并常與同學、摯友馬克斯·布洛德參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學活動。1908年就業,至1922年因病重離職療養,十多年間利用業余時間寫出了數十篇短篇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三部長篇小說以及日記、書信,不下幾百萬言。作為一個長期患病而又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來說,卡夫卡無疑是一位勤奮的業余作家。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氣氛陰郁、神秘,情節離奇荒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陌生、不可理解,無所不在的人的異化成了他著意闡發的一大主題。在代表作《城堡》中,他把這種人生的荒誕感發揮到了極致。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K在一個雪夜長途跋涉來到城堡前,希望見一見城堡的主人,或許還能得到許可在此成家立業。但從他到達城堡管轄的村莊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注定了:盡管他作了種種努力,甚至還能和城堡建立某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取得部分成果,但他至死也不可能踏進城堡一步。 評論者對他所構筑的城堡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象征了資本主義社會強大的國家機器,有的說是代表了猶太教中神的一種現身方式:寬恕。我們同時還可以將其視做一個有關寫作的巨大隱喻,借著孤獨,卡夫卡能夠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接近它,因為它完全來自他個人,也僅屬于他個人;他的所有主人公都不過是他的一個化身,他們或者叫K,或者叫卡爾,或者名字的構詞方式與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個粗暴的父親或類似父親形象的陰影之下,都“害羞、膽怯、懦弱而善良”,卻勇敢地為進入與虛無作無望的纏斗。 在西方,卡夫卡大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后才受到世人矚目的。卡夫卡生前幾乎默默無聞,他的作品只有極少數是在他生前發表的。他的第一部小說集《觀察》,第一版共印了800冊,5年后還有一大半積壓在倉庫里。卡夫卡自己說,在布拉格一家著名的書店里,幾年來共售出了11冊書,“其中10冊很容易找到買主,因為是他自己買的,不過,他一直想知道究竟是誰買走了那第11冊。”1963年,當卡夫卡80周年誕辰的時候,他的故鄉舉行了國際性的卡夫卡學術討論會,會議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沒有人能提出全盤否定卡夫卡的理由了。”這以后卡夫卡便成了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