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龍的傳人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8 ![]() |
|||||
龍的傳人是中國神話中人們的自稱。龍的傳說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起著維系和向心的作用。龍的傳人簡譜以及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常引以為豪。 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而且牢牢地銘刻在中國人的頭腦之中,我們常以龍的傳人引以自豪。世界上原本沒有龍,而古代的圖騰為什么是龍呢? 在遠古圖騰時代最早的傳說是女媧氏和伏羲氏為人類祖先,而他們都是人頭蛇身。歷史的發展,部落的聯合,特別是炎\黃二帝在保定以北聯合后,各部落紛紛加入到這個大家族中。當馬圖騰部落加入進來,就在蛇頭上加馬頭,鹿圖騰部落合并進來,就在馬頭上添鹿角,魚部落進來,就在蛇身上增魚鱗。 于是,龍身上綜合體現了多種動物的特征:如獸足,鳥尾,山羊胡子。龍的形成體現了民族平等和民主,部落不分大小合并進來就親如一家,這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創舉,直到今天,各族人民大團結仍體現了這光榮傳統。 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這種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形象。 根據《竹書紀年》(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東晉時,在魏安厘王的墳墓中發掘出來的竹簡)記載,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40公里的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于斗維之野,今保定市西南唐縣\望都一帶。唐縣有慶都山,在縣城東七公里,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望都縣城內有堯母墳,北關有堯帝廟。 慶都出生時常有黃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即伊祈山)。今伊祈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系,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中華民族有著極強的凝聚力與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為人類作過杰出貢獻的民族。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雖然經歷了和自然及敵人的嚴酷斗爭而不解體,并日益繁榮,就是因為她有一個光輝的整體形象,有一個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龍起著維系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希望我們每個中國人成為一條中國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中華大地上,到處可以看見“龍”,從劃龍舟,舞龍燈,到龍的繪畫,龍的雕刻,龍的旗幟等。龍,深深扎根于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龍的傳說歷史悠久,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結構完備的“龍”字,龍的圖案和傳說更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一般認為,傳說中各種各樣的龍其實都是遠古時代中華名族的族微圖騰。人們推測,以蛇為圖騰的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大民族,他的圖騰也兼取被蛇合部落圖騰的特點,以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 最后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龍體現了中華各部落的大聯合,大團結,它在人們心目中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正是中華民族無可估量的創造的象征。 以龍為圖騰,稱為“龍的子民”更為準確,中國人是“龍的子民,炎黃子孫”。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