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嚙指心痛的故事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6 ![]() |
|||||
嚙指心痛的故事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嚙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詩頌之。 詩曰:“母指方纏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周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曾參的人,是孔子的學生。此人品德高尚,孝順父母。孔子認為他可通孝道,經常和他一起討論關于孝的問題,為后人留下許多關于孝的言論。 有一次,他吃過午飯便到山里砍柴去了,他母親一個人在家里。他剛去不久,家里忽然來了幾個客人,當時家里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用來招待客人。母親著急,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哎,要是曾子這時候能夠回來幫我一下就好了。”她這樣想著,并在心里焦急地盼望著兒子的出現。可是等啊等,等了好長時間,還不見兒子的身影。情急之中,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她知道母子的血脈是相通的,于是就用牙齒將自己的一根手指咬破。 果然,曾子在山里就忽然感到一陣心痛,他料想家里一定是發生了什么事情,就急忙挑著柴回家。回到家里,客人還沒有走,曾子便幫著母親招待客人。待客人走后,曾子跪在母親膝前,請母親告訴他為什么家里來了客人他會心痛。母親便向他解釋道:“因為客人來了以后,家里沒有招待客人的東西,我見你尚未歸來,就咬破手指,我想你必定會有感覺,能早點回來,幫助招待客人。” 故事中的“嚙指心痛”,實際上是一種心靈感應,曾參每每心痛,體現了一種思念之切,骨肉之情。 此則標題“嚙指心痛”,也有作“嚙指痛心”的。“嚙“,是咬的意思。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參這個孝子,服侍母親的孝敬之心達到了極點。一次,曾參在山中砍柴,家里有客人來到,其母不知道該怎么辦,盼望兒子早點回來,但曾參還是沒有回來。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指頭,曾參忽然心痛,就馬上背柴歸家,跪在母親前面,詢問緣由。母說:“有客人突然來到,我咬指頭讓你感悟。” 現代人一看這故事當然會啞然失笑,這種通訊的方法竟然比現代人的手機、電話還方便?其實這就是《孝經》所說的“至孝”而引發的“孝感”了。當然這是一種浪漫化的思維方式,然而往其深層看,就是說孝子與親人的心是時刻連在一起的,彼有所動,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應,心心相印,息息相關。這大概就是現代人所謂的心靈感應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誠,由這一故事彰顯出來了。 東漢的王充在《論衡·感虛》中首次記錄了這一故事: 傳書言:曾子之孝,與母同氣。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參方到。”即以右手(,同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臂以呼汝耳。”蓋以至孝,與父母同氣,體有疾病,精神輒感。 這里有一個細節可注意,即其母不是咬手指,而是用右手扼掐自己的左臂,然后曾子的左臂也立刻疼痛起來。唐代的干寶《搜神記》則有這樣記載:“曾子從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嚙指。’孔子曰:‘曾參之孝,精感萬里。’”此故事在流傳中不斷被改變、加工,至此出現了“嚙指”的細節,而且又將母與子之間的距離隔得更遠了,甚至遠在楚國了。這似乎又太玄乎了一點。因此回過頭來再看《二十四孝》的“嚙指心痛”,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綜合、融會、演化的發展線索。 不過,傳說的方式雖不一,但是心靈的感應是一樣的,由于孝子與親人的“同氣”,達到的精神上的通感、感應是一樣的。《孝經·感應章》所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曾子的故事雖然有些夸張,其實也就是《孝經》中“孝的感應”之說的演繹。我們都知道“母子連心”這句話,曾子的故事從某一個側面為此作出了一個注解。其實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應該心連心,心印心,心貼心,是一種心心相印的心愛。 瀏覽更多關于二十四孝的文章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