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wǎng)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jīng)典故事 | | ||
![]() |
||
|
||
|
|||||
大柵欄的由來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23/4/10 ![]() |
|||||
大柵欄的由來說到前門“大柵欄”的胡同名,諸多著述大多說:明永樂初,在北京各城門等處建廊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故前門大街西側(cè)有四條廊房胡同。為加強治安,清康乾時,外城各街巷設(shè)柵欄,晝開夜閉。其中廊房四條的柵欄十分高大,俗稱“大柵欄”,廊房四條的正名反被湮沒。 這一“說法”流布甚廣,一直無人質(zhì)疑。 “大柵欄”的原名“廊房四條”,史有確載。明《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正西坊有“廊房四條胡同”,但清《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卻只記有“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大柵欄”取代了“廊房四條”的街名。這說明,大柵欄原稱廊房四條是無疑的。 但是,說“大柵欄”胡同的“更名”,是因曾有高大的柵欄,經(jīng)俗稱而得名,卻不能讓人信服!疑問有三: 第一,說大柵欄原名廊房四條,諸多著述引用了明、清地圖和相關(guān)史料的記載,但對于廊房四條的柵欄曾經(jīng)十分高大而出類拔萃,以至民間稱其胡同名為“大柵欄”的說法,卻無任何史料支持。因而,此說有主觀推想之嫌。換言之,歷史上是否有過“民間俗稱大柵欄”,值得懷疑! 第二,康、乾時外城各胡同口設(shè)置柵欄,且“據(jù)統(tǒng)計,當時北京內(nèi)外城共建柵欄一千七百四十六處”(《話說前門》,王永斌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22~23頁)。這1700余座柵欄,怎么就前門大柵欄的柵欄十分高大?以其胡同口寬度而言,不可能建出當年京城的大型柵欄。西單北大街東的大柵欄胡同(今鐘聲胡同),其寬度就大于前門大柵欄。 第三,有關(guān)著述稱“大柵欄”胡同名源自民間俗稱,但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乾隆京城全圖》上,已經(jīng)有“大柵欄”的街名,說明其胡同名并非由俗稱得來,而是在乾隆時就是官方認定的正式地名。 北京人稱前門的“大柵欄”,不念作“dà zhà lan”(大炸欄),而是“dà shì lan'r”(大什欄兒)或“da sha Ian er”(大沙欄兒)。 有人說:“柵欄除可讀為zhalan之外,也可讀為shanlan(杉欄),所以da shalan er(大沙欄兒)這種讀音實際上是da shan lan(大杉欄)之俗讀。”(《前門·大柵欄》,羅保平、張惠岐著,北京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8~9頁) 《北京地名志》一書中說:“前門外的大柵欄叫大絲欄,內(nèi)二區(qū)的大柵欄叫大査欄,兩者有區(qū)別,原因不明。《坊巷志考正》:在北方語中柵欄和沙剌音相近。這正可說明內(nèi)四區(qū)的紗絡(luò)胡同,外四區(qū)的沙欄胡同都是柵欄胡同。柵欄是一種假借字,是由于母音脫落柵成了絲了。”(《北京地名志》,(日)多田貞一著,張紫晨譯,陳秋帆校,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4月北京第1版,第102頁) 但是,在讀音上,為什么北京人對西單的“大柵欄”及雙柵欄、三道柵欄等,就能念作zhalan而無變異,對前門的大柵欄,反倒就“母音脫落”或“吞音”,念成“大什辣兒”或者“大沙剌兒”? 看來,要對“大柵欄”胡同名作出解釋,僅從字典中去查找,從其漢語讀音上去發(fā)掘,已不能得到正確答案了。 北京以“柵欄”為名的胡同,可歸攏為一個地名群落。 據(jù)《京師坊巷志稿》、《燕都叢考》記載,北京以“柵欄”為名的胡同約有12條,如柵欄胡同、大柵欄、雙柵欄、三道柵欄、白家柵欄、橫柵欄等。 《北京地名志》一書說:“滿洲八旗的兵舍稱為柵欄,如正白旗滿洲柵欄、鑲黃旗滿洲柵欄等。二道柵欄、三道柵欄等地名,可能是殘留下來的名字,它和大柵欄等胡同入口的鐵柵欄在意義上是不同的。堆子是兵卒的守候或交換崗樣子的東西。”(《北京地名志》,(日)多田貞一著,張紫晨譯,陳秋帆校,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4月北京第1版,第65~66頁) 看來,北京叫“柵欄”的胡同,其名稱:一是源自真的有防衛(wèi)功能的柵欄;二是由警備崗?fù)ざ妹c柵欄無干;三或是柵欄、崗?fù)さ幕旆Q。四是還有的很可能與柵欄、崗?fù)ざ紱]有關(guān)系。前門的大柵欄或就如此。 紗絡(luò)胡同、沙欄胡同,有過“柵欄胡同”的“曾用名”。 今鼓樓下的紗絡(luò)胡同,《光緒順天府志》中說:鼓樓大街……沙拉胡同,(井一。析津志:沙剌市,一巷皆賣金銀珍珠寶貝,在鐘樓前。按:沙剌即沙拉,國語謂珊瑚也。舊聞考譯改作舒魯。今沙拉胡同疑沿元時舊稱。)《光緒順天府志》,(清)周家楣、繆荃孫編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第383頁)這段文字的按語中特別指出━━“沙剌即沙拉,國語謂珊瑚也”,同時,又指出“今沙拉胡同疑沿元時舊稱。” 《北京地名典》中稱:沙拉胡同,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作柵欄胡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帝京詳細輿圖》作紗絡(luò)胡同。這就是說,紗絡(luò)胡同在乾隆年間曾更名為“柵欄胡同”,光緒末年又改回原名。又,“沙欄胡同。東起教子胡同,西至牛街。因有柵欄得名。清乾隆時稱小柵欄胡同,清末稱柵欄胡同,沙欄胡同,清末民初稱沙絡(luò)胡同,民國稱沙欄胡同至今。”(《北京地名典》,王彬、孫秀珊主編,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10頁、第312頁) 張清常先生《胡同及其他》一書中寫道:“沙拉胡同。一個在牛街,今為沙欄胡同;一個在安定門西大街北鑼鼓巷西側(cè),今為紗絡(luò)胡同;一個在白塔寺東街西側(cè),今為后紗絡(luò)胡同。乾隆時于敏中等《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八引熊夢祥《析津志》有‘舒嚕市’,于敏中等注云:‘按,舒嚕,滿洲語珊瑚也。舊作沙剌,今譯改。’”(《胡同及其他》(增訂本),張清常著,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18頁) 《光緒順天府志》中稱“沙剌即沙拉,國語謂珊瑚也”,《日下舊聞考》中,于敏中先生更一語中的地指出:“舒嚕,滿洲語珊瑚也。舊作沙剌,今譯改。”換言之,無論是紗絡(luò)胡同還是沙欄胡同,它們都是滿語在北京胡同名稱中的遺存。 乾隆間,前門的大柵欄與紗絡(luò)胡同、沙欄胡同一樣改稱柵欄胡同,只不過前面多了個“大”。這倒是告訴我們,前門“大柵欄”的真名是“大沙喇胡同”。后來,紗絡(luò)、沙欄兩胡同回歸了自己的原名,不知什么原因,“大柵欄”卻還是“大柵欄”,只是其讀音保留了滿語的“沙剌”。所以,準確地說,“大柵欄”胡同名是漢語的“大”與滿語的“沙剌”和“兒化音”的結(jié)合,其意在“大珠寶市”,不是指胡同口用為防衛(wèi)的大柵欄。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shè)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quán)申明 | 網(wǎng)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