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含月的詩詞名句(關于描寫月亮的優美句子) | |||||
作者: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12/8 ![]() |
|||||
含月的詩詞名句(關于描寫月亮的優美句子)皓月當空,溫一壺花間酒,邀三兩好友或與親人相擁而臥,涼亭月下,溫情脈脈。 你瞧!今月不正是古時月,今月好像又不似古時月,正如李白在《把酒問月》云: 今月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寫于開元十二年(724)年的秋,李白游峨眉山。他從峨眉山沿平羌江(青衣江)東下至渝州。 李白少年時代受道教的影響深刻,他的青少年時期在隱居與漫游,神仙道教信仰和任俠中度過,可以說是非常逍遙快活。 在這首詩里,詩人以峨眉半輪秋月入景,青山吐月,月影入江,水動影漾,好一副千里蜀江的行旅圖。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半輪秋月勾起情思繾綣,那遠方的友人現在何處 你是否知道我對你的思念如這江水濤濤,秋月綿綿... 自《峨眉山月歌》后,李白詩中的那種濃烈奔瀉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氣勢逐漸顯現出來,此后,他的詩,氣,情,神交融一起,磅礴而出,自成一體。 不管是抒情還是表達對仕途的憤慨或是不事權貴的驕傲,都是李白式,極具他自身的特色,任何人都模仿不來!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 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詩中反復出現,在李白的詩中用得最多的色彩是“白”,其次是金、青、黃、綠、紫等。如《月下獨酌》云: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李白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 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 他的詩不加雕飾,卻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他不肯茍同于世的高潔人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以清雅沖淡的詩風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因多寫水景和月色,他的詩風具有一種“清澹”的風格意境。 物色與人情常常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如這首《望月懷遠》。 重在描寫月色撩人,月光使遠方的情人夜不能寐,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像海水一樣廣闊浩瀚。 海上的無邊月色與渺茫的情思相融合,構成韻味無窮的清婉詩境。 他的詩,光是看著就美,就讓人陶醉,那種相思淡淡,悠遠綿長,跨越山海月明,還請到夢里一聚! 仿佛那可人兒就從夢里走出一樣,盈盈不堪一握,那情思連綿,想必那月下的人此時此刻也正在念著你!想著你!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一場新雨一場秋,淡淡的月光灑向松間的小路,泉水潺潺細流。 洗衣歸來的少女在月色下顯得美麗動人,蓮動漁舟,活脫脫從畫里走出的妙人啊!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作家,真正奠定他唐詩史上大師地位的是其書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 王維精通音樂,擅長繪畫,在描寫自然山水的詩里,常常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詩境。 如這首《山居秋暝》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 精神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是個慕俠尚氣,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玄虛思想的影響 他身上有一種豪俠之人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較為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 他的作品讀來不僅讓人感到豪爽俊麗,還有“縝密思清”的特點。 在這首出塞詩中,詩人從秦漢的明月關山落筆,上下千年,同此悲壯,萬里征人,迄無還日。 不僅寫出了沉思歷史時,對勇于獻身的邊關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還隱含著對現實中將非其人的諷刺。 詩人的衛國豪情,悲壯渾成,意脈細密曲折而情氣疏客俊爽,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 明月還是那輪明月,但明月已非昨昔的明月! 當年駐守邊關的將士還未歸來,家園何人守? 我愿披馬上陣,駐守邊關,保衛邊塞遠離戰火硝煙!百姓安居樂業!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首春花秋月引起幾多悲愁,李后主絲毫不加掩飾地流露出對故國之思,將亡國之痛和人事無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 不堪回首的往事,永逝不返的故國,悲涼凄哀,滔滔不盡。 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奔涌而出,自然就匯成了“一江春水向東流” 亡國之痛,故國之哀,剪不斷的愁思,理不清的哀怨,借那秋月隨往事一同散去吧! 陳廷焯曾評李煜的詞說:“嗚咽纏綿,滿紙血淚”(《云韶集》)。 “真”是李煜詞一貫的風格,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閱世甚淺的詞人,始終保有較為純真的性格。 在亡國之后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他那種國破家亡的不幸,感人肺腑。 但是國破后的他不曾冷靜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悲哀。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純真,感受到了“人生長恨”、“往事已成空”那種深刻而又廣泛的人世悲哀,所以其言情的深廣超過了其他南唐詞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既然說的是詠月,那自是少不了東坡先生的這首千古佳作《水調歌頭》! 詩酒月,酒月詩,借千里月色共飲一樽酒,不醉不歸! 那情思啊,愁思啊,那現世的不滿,那仕途的種種,人間離合,悲歡總有! 這首詞寫于公元1076年,時任密州太守的蘇軾于中秋夜賞月飲酒,借詠月思念已經闊別7年的弟弟蘇轍,又隱喻了自己仕途不順的憤慨(作者因與王安石變法政見不同自貶密州)。 整首詞極富想象力,天馬行空,由月的陰晴圓缺想到人事無常,繼而又安慰自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反襯出詩人遺世獨立的風骨。 蘇軾“以詩為詞”突破了音樂對詞體的約束,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體詩,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讀一首詩,品一首詞,讀的是文字,品的是古人的才情,智慧和他們獨一無二的傲骨! 詩詞就像一座橋,橋的這頭是現在的我們,橋的那頭是向我們翩然走來的古人! 我是秋月,熱愛文字,熱愛生活,分享讀書,筆記,成長,感恩相遇~你的每一次轉發,點贊和互動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民間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