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投行怎么挑簡歷記得大學里就業服務部的老師常常強調,簡歷不能超過一頁,格式要得體,內容要恰當,但是美國每年每個頂尖大學都有好幾百人投簡歷到各大投行,往往第一輪面試就剩二三十個,僅憑一份簡歷又如何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呢?我進了投行后才知道,原來歷程是這樣“殘酷”。 通常每家投行都主要招美國頂尖大學的人,幾十年下來各個學校在每家投行也都會有自己的校友網絡,而招聘的工作,許多時候不是靠人事部,而是靠校友來進行的。這是因為各個學校課程不一樣,評分標準也不一樣,再加上不同的課外運動,不靠經歷過這所有的校友,人事部那些嬌滴滴的女士們很難客觀地對一份簡歷進行判斷。我就是在做了大半年的分析員后,自告奮勇地參加了母校在本行的招聘隊,才對招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參加了一些關于招聘歷程的培訓后,某日午飯返來,我突然之間之間之間發現桌子上多了一本有10公分厚的白皮書,一開始還以為是哪個公司的上市報告,拿起來一看才發現是往年暑期實習的應聘簡歷,僅僅是來自我的母校的應聘分析員(不包括MBA)的就做成為這么厚一本書。再一查郵件,后天就要電線多份簡歷,你叫一個每日工作20小時的分析員抽出時間在兩天內來挑出10份,真不愧為投行的風范。 那天夜間,我處理完手頭迫切的事,就開始專心看簡歷。所謂的高標準嚴要求,其實就是幾點:GPA比較好(3.5以上就行),有過投行或金融業實習經歷,大概是大牛人、體育超好者或是有不尋常的經歷的。當然,標準也比較靈活,如果你GPA很好,但工作經歷全是搞搞研究,寫寫論文,又無啥課外運動,那就屬于投行里所謂“高分低能”,一定被“殺”。說到這,找投行工作倒也不是成績越高越好,投行很隱諱死讀書讀死書的人,所以看到高分,反而會更加注重你有沒有社團中的領導職務,搞不搞體育等。如果你之前有投行或是金融業實習的經歷,那就恭喜你,又過了一關,如果沒有,也得想方設法和金融搭上邊。有人就列了一大串自己學過的金融課程,也有許多中國學生返國托干系在銀行或基金里實習,都可以加分。總算敲定了10份,已是凌晨3點了。 等到電話聚會會議,就又熱鬧了。十幾個校友開始輪流報自己選中的簡歷,其他沒被提到的就跳過。在這一歷程中其他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畢竟是民主社會嘛。討論中各種情形都會發生,比如說一個玩魔方世界排名前50的,成績平平,之前都沒有過相關工作經驗,但大家都很好奇,世界排名前50的高手是怎樣的,就把他列入了面試名單。如果有人和你是一個課外運動的,就會有人問,是不是有這么個職務,這人是否做過這樣的貢獻,這也算是打假防偽的措施。就這樣,第一輪面試的20~30位人選就出來了。 經歷了整個歷程,我感覺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既有唯才是用,不論出身和專業,也有不少因為主觀因素大概是開后門而入選的。幸虧就算是走后門,在美國依然比較公平的,最多讓你入選第一輪面試,過后依然要看你的真本事。況且,第一輪面試也不是那么輕易過的,就算過了,另有二面三面等著。而你千辛萬苦逐字逐句改過的簡歷的作用,也就不幸地到此為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