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龍山落帽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10/11 ![]() |
|||||
龍山落帽東晉時。北方豪強士族南逃,偏安江左。江陵為長江中游政治軍事重鎮,荊州刺史治所終置江陵。江陵城由此又稱荊州城。其時江陵鎮將,往往擁兵自重,成為左右朝中局勢的重要人物。晉明帝的女婿桓溫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最初不過是一郡守,東晉永和年間。他謀得荊州刺史,將關羽所筑城與原有古城聯結,隨即以江陵為根基,掌握長江中游兵權,數次率師西征北伐,于是晉爵為南郡公,官至大司馬,都督全國軍事,權勢顯赫。其弟桓豁、桓沖亦相繼為荊州刺史,鎮守江陵。桓溫死后,他的兒子桓玄嗣為南郡公。桓氏得江陵地利物產,實力雄厚,最終導致桓玄自立稱帝。 話說有一年過重陽節,桓溫照例率領幕僚到龍山登高,飲酒賞菊吃九黃餅,他的參軍孟嘉也在其中。 龍山又稱八嶺山,在江陵西北12公里,東距著名的紀南城5公里,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為南條荊山之屬山,因其山勢蜿蜒宛若游龍而得名。 席間一陣山風吹過來。吹落了孟嘉頭上戴的帽子,他卻渾然不知,依然風度翩翩。桓溫湊趣命孫盛作文戲弄孟嘉。 誰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對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無不驚佩其才思敏捷。氣質不凡。 于是,孟嘉被視為氣度寬宏、風流倜儻、瀟灑儒雅之士。 至今,江陵城西北10公里處龍山上還有著名的落帽臺遺跡,封域高8米,周長144米。 孟嘉落帽成佳話,歷代文人墨客到江陵,沒有不賦詩歌詠的。 李白有《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有留人。” 孟浩然《九日》: “九日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尋故事,載酒訪幽人。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唐朝宰相令狐楚、宋朝詩人楊萬里在重陽節游落帽臺后,寫下了“貴重近臣光綺席。笑談重事落烏紗”和“閑門幸免獎烏紗”等詩句。 龍山九黃餅也因此久負盛名,成為傳統名點,千年不衰。 西漢時期,掌管封爵事務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慮個人安危,經常向年輕的漢武帝直言進諫。汲黯為政,以民為本,同情民眾的疾苦。一次河內失火,武帝派他去視察,他到河南,見正遭水災,饑民塞路,父子相食,餓死溝壑者不計其數,汲黯不畏矯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義,持節開倉放糧賑濟貧民,人民大悅。 后來,有個名叫董仲舒的讀書人向漢武帝提出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思是,將諸子百家的學說作為邪說,予以禁止,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治,達到政治上的統一。后來武帝采納這個建議,到處表示要以仁義治天下。 汲黯覺得武帝言行不一。有一次,他當著許多儒生的面批評武帝說:“陛下內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卻說要以仁義治天下。這哪里像古代圣賢唐堯、虞舜的樣子呢?”武帝聽了無言以答,臉色很難看地離去。 有人對汲黯說,你這樣當面得罪皇帝,遲早會出事的,汲黯不以為然地說:“皇帝設置百官,難道是為了讓他們光說好話,而使皇帝陷入不義的泥潭里去嗎?” 不久,淮南王劉安準備反叛。他對公孫弘并不放在眼里,反而很懼怕汲黯。為此,特地告誡手下人千萬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馬腳。他說,汲黯此人愛好直言進諫,能為節義而死,很難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孫弘,對付他就像揭開蒙蓋在眼睛上的障礙,振落樹上的枯葉那樣容易。淮南王劉安評述丞相公孫弘的話,史料這樣記載:“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這便是成語“發蒙振落”的來由。 汲黯為官清正,廉潔奉公,死后家中沒有什么多余的財產,在封建官吏“濁多清少”的環境中他可謂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諫,廷爭抗顏,又與權臣公孫弘、張湯不能相容,為此,公孫弘、張湯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說他的壞話,武帝聽多了壞話后,就慢慢地疏遠了汲黯,后來還將他貶職,出任淮陽太守,最后死在任中。 【求解驛站】把蒙在物體上的東西揭掉,把將要落的樹葉摘下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蒙,遮蓋,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搖動。 【活學活用】那件事對小紅來說,難如登天;但對精通計算機技術的小趙,則【妙語點撥】敢于直言進諫的汲黯,不畏權勢,以至于準備反叛的淮南王劉安都忌諱他的剛正不阿。可惜的是,漢武帝不分忠奸良莠,沒能施予汲黯這個人才以更長時間的用武之地。至于為何敢犯龍顏進諫的汲黯沒有像魏征那樣,一直紅到現在,估計還是壞在他信奉“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有悖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所以雖然他當年有過不俗政績,以民為本,卻依然被打入了歷史的冷宮,無法與魏征比肩。 【典故】偃然按兵不動。《荀子·王制》趙簡子按兵而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行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后不肯做 【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相反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同韻詞】誑時惑眾、興戎動眾、省吃細用、言必有中、一心兩用、厚棟任重、恩威并重、行師動眾、調詞架訟、欺世惑眾、...... 【邂逅語】下象棋不走卒 【造句】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干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采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于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么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干,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