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裝忙”多無奈周一到周五,忙著打電話、接見客戶、處理文件;縱然到了周末,加班也成為家常便飯……快馬加鞭地生活,眉梢緊鎖地工作,在競爭日漸猛烈的明天,上班族似乎一刻都不能倦怠。不忙的人似乎是可恥的,電話詢問近況,誰都是那句“我在忙”。現在,似乎唯有忙,才能顯示自我代價。在職場上,一群以“裝忙”來掩蓋“偷懶”行為的“裝忙族”應運而生。 流行于各大論壇的熱帖《“裝忙族”偷懶招數大曝光》介紹了時下最常用的職場“偷懶”招數:從家中拿些簡樸的盥洗用具,放在辦公室,給老板一種你熬夜加班的錯覺;看網頁時眉梢緊皺,看到可笑處也保持嚴厲;在四周貼滿便利貼,讓人覺得你有數件事要做;偶爾可放些沒吃完的食物在四周,讓人覺得你忙得飯都沒時間去吃……這群表面上很忙卻能在老板眼皮底下偷懶的人,就是“裝忙族”。 郭小姐銷售主管 被逼上“裝忙”這條船 作為南京一家化工企業的銷售主管,郭小姐每日忙著出差、見客戶、拉訂單。一天24小時,算上隱形工作的時間,郭小姐有12小時花在了工作上。往年5月,郭小姐提前完成為半年銷售打算,人逢喜事精神爽的郭小姐給自己放假,上班時間偷偷玩起了游戲。誰知經理看到后,指斥她“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郭小姐頗為委屈:“我為了工作焦慮了幾個月,現在提前完成義務,娛樂一下有何不可?”經理對郭小姐厲聲呵叱:“我付你薪水是因為你的工作,可不是讓你來玩游戲的!”挨批的郭小姐因此想到了企業剝削員工剩余代價的一套理論:工作中,老板放在首位的永遠是利益,如何壓榨員工創造剩余代價! 吸取了教訓,郭小姐縱然在閑暇下來的空當里,也開始裝忙。這個月,郭小姐所在的部門再次提前完成全年銷售義務,她借去上海出差見客戶之機,約見三五摯友,順道去崇明島玩了一遭。“返來的時候,拿著從摯友那里搜羅來的一疊名片,通知經理我去約見客戶了。”郭小姐的鬼念頭在老板眼皮底下瞞天過海,還受到了老板的表揚。眼看著年度優秀員工評選,自己榜上有名,郭小姐不由感慨:“我平時真忙,縱然閑下來也不能顯示出來,裝忙也是被逼的啊!” 劉女士客服經理 裝忙,同事統一口徑 有真忙族閑起來順著慣性裝忙,也有人裝忙就是為了“偷得浮生半日閑”。為了裝忙,劉女士已經和同事達成默契,辦公室的人碰到領導盤問自動統一口徑。“如果是遲到,就說他路上堵車了;如果哪天沒來,那是去見客戶了。” 劉女士兒子6歲,老人不在身邊,丈夫工作忙,操持家務、平時接送孩子上學全靠劉女士一個人。正午十一點多要接兒子放學,正是臨下班前最忙的時候,“請假次數多了,領導覺得你事兒怎么如此多,只好借見客戶的名義出去”。人在職場,總有一些不得已的借口,這時候“裝忙”就成為最堂而皇之的理由。 何先生人事專員 裝忙,針對妻子一人 忙碌的理由何其相似,裝忙的理由卻個個不同。戀愛的時候,沒事就黏在一路;剛結婚時,也是天天下班就回家的好好先生;現在何先生裝忙,不為老板,不為同事,為的是躲避妻子的“聲討”。“以前很少參加聚會,下班就回家,妻子卻不寫意,覺得我圈子太小,沒本事的閑人一個!” 被妻子念叨次數多了,何先生總結出了應對之道。上班時,拿著手機撥弄著早已下載好的小說;再也不用一到下班時間就沖出辦公室,而是要比領導晚走;縱然做完工作,也在領導面前像模像樣地敲擊鍵盤,編輯那已潤色多次的文件。下班后,何先生再也不是公司和家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和同事飲酒、泡吧、健身,逐步地圈子大了,妻子的嘮叨也少了。何先生心里卻樂不起來,“總覺得自己裝忙有些可笑,羨慕那些有能力的人,希望自己有一日也能真正忙起來”。 裝忙依然悠著點 “生活的腳步越來越快”絕不僅僅是一個比喻,現今全世界行人的走路速度真是越來越快了,尤其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的地區,一些都市人險些是小跑著穿越大街小巷。匆匆的步履是都市繁忙生活的一個標志,而在競爭猛烈的職場,“我很忙”則成為許多職場人士的口頭禪。不忙的人仿佛是沒有上進心的,大概是有可能淪落為職場邊緣人的。 在電話里問起朋友的近況,誰都會在說自己忙,真有那么多忙不完的事嗎?這是一些人共同的感覺。我們認為真忙的人,通常是自己安排的,是因為他們能力到了一定程度,職位有了一定高度,需要他們親自干涉并最終定奪的事兒也就多了起來。但工作中,這些人忙而不亂,會把時間安排得更為松散。他們也許有些累,但他們會感到充實,同時目標明確,身心興奮。如果你是備受老板青睞的好員工,一旦加入“裝忙族”的行列,必將體無完膚,毀了“一世英名”。在現代職場中,任憑你怎樣巧妙地偽裝成大忙人,都免不了“穿幫”大概被大家拆穿,所以依然悠著點為好。 專家支招: 改變治理方式 上班族之所以“裝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職場哲學的結果。因為多數老板都不喜歡看到下屬在上班時間很悠閑,至少不能比自己悠閑,在金字塔底端的上班族為了給老板留下好印象,迫不得已裝成一副忙碌樣。 而如果一個單位的制度是工作效率越高,分配的工作越多,而薪水不變,多數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裝忙。不管是為了飯碗,抑或因為面子,甚至是為了逃避什么人,職場“裝忙族”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對此,有人力資源治理專家發起說,對于一些靈活的、有創造性的崗位,企業應該改變相對剛性的治理方式,嘗試柔性的治理制度。牛頓在蘋果樹下發呆,蘋果落地由此引發了牛頓研究萬有引力的靈感。對于一些講求創意的工作來說,發呆、玩游戲也可視為工作的一部分,在短時間的放松中,創意說不定就此誕生。
|